师德

当前位置: 师德>

感悟陶行知的师德典范

作者:admin 时间:2018-08-26 09:45:47 点击:1301

\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强调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通过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尤其是有关师德方面的论述,使我认识到师德修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是衡量教师素质的根本标准,只有树立高尚的师德修养,才能在教学中真正体会到:“苦得其所,苦中快乐。”具体地说,从他的有关师德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我得到了许多有益的感悟。
    
   一、深入学习,领悟师德的内涵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献身教育,追求真理,创造革新,以身作则,团结协作等内容。他关于师德的诸多论述对我们今天加强师德教育,进行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教育的实践者,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缺乏往往导致对耐心、爱心。其次要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评价机制,抛弃那种唯急功近利的思想,代之以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学习观、评价观。要充分认识到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努力在德育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建立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
读着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我对于“奉献”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必须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即要有服务精神、牺牲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是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坚守自己的岗位,不为金钱所动,不被权势所屈,甘为人梯,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无怨无悔地传授给学生。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尤其要求我们要向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忠诚教育,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以他作为照亮自己前进的指路灯,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应尽的微薄力量。


 
     
    二、身教重于言教,情感育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陶行知指出:“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事业,一生中他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他为自己定下的师德标准,即“科学的头脑、农民的身手、改革社会的精神。”陶行知先生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要你们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的国民,不要你们做书呆子。”从陶先知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老师的殷切期望。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惟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如今,新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从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开发,转变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两者并重的轨道上来。只有先学会了做人,在此基础上,提高文化水平,才能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真正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更要有丰富的情感,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三、热爱孩子,诲人不倦的育人态度
      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他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典范。在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时,先生的一句话特别震憾我的心灵:“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们要懂得儿童”。对学生的理解,用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懂得儿童。”我想可以理解为一要懂得儿童特有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二要善于发现儿童潜在创造力。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能做小孩子的先生。”正因为陶行知先生真正既把儿童看作儿童,深入他们的世界,理解他们特有的心理,同时又不仅仅把儿童看作儿童,因为他在和儿童心心相印的过程中发现了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陶行知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全面关心学生,以使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育人态度,是师德素质修养的基本原则,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标尺,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今天,我们学习陶行知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育人态度,就应该深入学生当中,在与孩子交往时,学会蹲下来温情地看学生一眼,悉心听取学生心声;学会面带微笑地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学会为一个学困生的一次举手发言而鼓掌。要走进学生心里,给学生说话的权利,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给暂时落后的同学以宽容,提供多方位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陶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实践证明:教育成功与否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爱学生,决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照顾,更重要的是要有颗赏识之心、宽容之心。首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要相信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乐意运用语言去点燃它。有时,一个微笑,一句赞美的话以及细致入微的关怀,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和鼓励。这种情感上的激励更易激发起学生的上进心。其次,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与学生交知心朋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爱护和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爱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要用丰富的健康向上的生活内容来教育学生,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生活的内容,用孩子般的心考虑孩子的问题,这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生活即教育”的观点。现在的教材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不仅会理解,而且会运用,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贯彻落实今年教师节期间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精神: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要肩负起历史的重任。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一位老师的自我修养,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来感染人、影响人、塑造人。
       纵观陶先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它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学习陶先生的做人原则,学习他的人格,并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感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不断发展,努力实践陶行知先生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大力弘扬高尚的师德。(信息来源:师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