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

当前位置: 学工>

浅议高校辅导员教师的工作形势、角色定位与工作方法

作者:admin 时间:2017-05-03 15:34:00 点击:582

    摘  要: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力量,近年来,辅导员的工作条件有了很大改进,但仍然存在着责任范围较宽和工作压力较大等问题。本文借鉴组织角色理论的分析框架,通过对辅导员教师十类角色的列举,说明辅导员教师存在着较大的角色压力。本文提出一切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保持信息通畅和保持教师形象为重点,建立集教师引导、骨干示范、朋辈辅导、自我教育和家庭关怀五种力量于一体的辅导员工作辅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辅导员的角色压力。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角色压力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力量。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在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总体状况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近年来,中央和教育部相继采取措施,强化辅导员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出台了16号文件,教育部出台了深入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工作方案和教育部24号文件,并于2006年在上海召开了首次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央办公厅还牵头在部分省市进行了中央16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那么在当今形势下,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辅导员工作?本文从辅导员工作形式、角色定位及其工作方法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对辅导员工作形势的认识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过程中,国家、学校历来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重视辅导员教师的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方针的倡导,各个学校日益意识到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教育与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不断强化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辅导员教师队伍,部分学校率先开始了人事制度改革。依据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国家教育部24号文件,部分学校对辅导员的选聘方式、职责定位、职业规划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如在选聘方式上采取同时从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分子进入辅导员队伍等。

    在西部某些高校,一般学校都由多个二级学院组成,每个学院均配备有一定数量的专、兼职辅导员。尽管辅导员由学校学生处牵头统一选聘,但留校工作之后,实际上大多留在学院从事具体的工作,工作内容涉及团学、学生党建、年级/班级、心理辅导等各个方面。一些学校还开创了住宿书院制建设的新模式,由辅导员入驻书院担任常任导师或兼任导师,尽管人事关系仍隶属于各个学院,但主要工作已经转移到住宿书院。总的来说,各个高校在近些年进行了很多创新,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但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各个高校学生的数量一直较大,尽管学校上下进行了很多尝试,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依然相对繁重,不少辅导员在工作中都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相对较强,在学习生活中更关注于对科技知识的掌握,个性较为鲜明,而自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数目较扩招前大幅度增加,这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一般情况下,辅导员工作的责任范围较宽,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务,辅导员都需要知情或执行。在缺乏资源和支持的情况下,辅导员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会更大,而感受到更多支持的教师更不易产生工作倦怠。近年来,某些学校辅导员教师直接管理的学生数目在四、五百人以上,尽管学校也为这些学生配备了班主任,但许多班主任都是由青年专业教师兼任,既无相应的工作经验,又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用于这项工作,因而依然无法解决辅导员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较好地解决,那么精力有限的辅导员难免在工作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状况,久而久之,还会形成对学生粗放式管理教育的习惯,难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不仅如此,辅导员工作中还有一些行政管理的内容,容易令其陷入具体的行政事务而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定位。

    如今,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情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2005年4月至5月,经教育部党组决定,由社政司组织指导,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连续承办了三期“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参训学员进一步掌握了“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职责,增强了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信心。随后,政府和社会愈来愈对辅导员的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也陆续开展了针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培训活动。这些情况的变化,使人们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也在逐步发生着改变。高等学校中的辅导员逐渐赢得了社会对其教师身份的认可,被认为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大使命,同时一些辅导员教师走向了教育系统或地方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岗位,也使许多辅导员教师看到了本职工作的价值。这些变化,为新时期的辅导员工作开创了良好的机遇。

    二、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认识

    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辅导员如何能够在学生群体、教育体制、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与时俱进、不断改善自己的工作呢?对自己工作具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是保证辅导员教师能够探索工作方式方法的前提。正如教育部24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第三条所提到的,“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之一。如果不能够给出自己清晰、准确的角色定位,那么就容易在琐碎、繁重的工作中渐渐迷失方向。根据研究,当人面临角色冲突、角色模糊或角色过载时,就会出现角色压力,过度负荷的角色压力不利于人的工作。而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不清晰、不准确,则可能给自己产生较大的角色压力。

    那么在现实中,辅导员究竟具有哪些角色呢?

    在学生党建工作、团学工作、年级班级工作等各个工作岗位上,辅导员所接触的学生群体和事务类型都有所不同,在不同情境下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同时作为学院和学校的一分子,有时辅导员也承担学院、学校安排的其它任务。作为一名兼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教师,辅导员的角色属于动态变化的角色组合,而非单一角色。在这种情形下,辅导员工作符合以下特点:(1)工作的紧张和繁重;(2)工作的简短、多样和琐碎;(3)把现实活动放在优先地位;(4)爱用口头交谈方式;(5)处于组织和外界联系网络的“瓶颈”;(6)权力和责任密不可分。这正是管理学大师Henry Minzberg在角色理论中通过对经理人的观察归纳的现象,尽管辅导员迥异于经理人,但在角色定位方面却可以借鉴Minzberg的分析方式。

    辅导员所面对的往往是一个由数十至数百名学生所构成的非正式组织,这个组织接受辅导员的管理和指导,其中的每个成员接受辅导员的教育和服务。尽管这个组织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从组织管理的一般规律看,辅导员的角色同样可以借用Minzberg的分类方式划分。Minzberg从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三个方面归纳了组织中经理人的十种角色,包括:名义领袖、联络人、领导者、信息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救火员(故障排除者)、资源调配者和谈判者,其中前三个角色主要负责人际关系协调,中间三个角色主要负责信息传递的工作,后四个角色主要负责决策制定。借鉴这种分析框架,可以对辅导员的角色也作出类似的划分:

    1.权威人士。在学生面前,辅导员象征着教师的权威和尊严,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2.联络人。辅导员介于学生与学生、学院与学生、学校与学院之间,沟通上下情况,例如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

    3.领导者。辅导员需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其有更好发展,例如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4.信息监控者。辅导员经常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信息,掌握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

    5.传播者。辅导员将国家方针政策告知学生,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6.发言人。作为某个班级或社团的辅导员,往往要代表这个组织将学生需求信息告知学校有关部门。

    7.教育家。例如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组织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等等。

    8.救火员。辅导员要及时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

    9.资源调配者。例如辅导员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0.谈判者。例如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或者代表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涉。

    可以看出,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24号文件对辅导员职责定位所做出的规定,实际上隐含了对辅导员多重角色定位的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辅导员工作性质、范围和特点的总结。在九十年代以前,辅导员工作的重点曾经从文革前的政治工作拓展到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在九十年之后,辅导员的工作中增加了更多的内容,例如帮困工作、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随着工作内容中服务性内容的增加,辅导员逐渐处于学校组织与学生的跨边界位置,直接向学生提供服务,而由于经常处于同时满足顾客和组织需要的中间位置上容易感受到角色压力,因此辅导员的角色压力相对较大。由此看来,工作内容的变化必然带来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多样化,而对这种变化趋势的了解,影响着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对辅导员工作方法的认识

    在多重角色条件下,辅导员的工作容易出现相对较大的角色压力。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最优的解决办法,这使得辅导员的工作看起来繁重而难以获得好的成绩。一些辅导员教师为了解开个别学生思想上的“疙瘩”,不惜与学生彻夜长谈,废寝忘食,不仅累垮了自己的身体,而且被迫忽略了其它学生的教育或管理需求,单独给个别学生“开小灶”。即时这些老师通过彻夜长谈“挽救”了这名学生,但只有少数人了解这件事情的价值,在外界看来,辅导员教师既没有学术成果、又没有执鞭授课,很难看出工作的业绩。长此以往,难免会挫伤辅导员教师的积极性。

    辅导员管理的是一个人数众多的非正式组织,每个学生的个性、禀赋、背景、兴趣等都可能大相径庭,在工作中辅导员又无法像企业组织中那样运用强有力的激励手段,只能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来引导和约束学生。加上角色定位的多样化,辅导员教师的工作显得很难胜任。同时,国家和社会又对辅导员教师寄予了厚望,除了改善辅导员教师的出路和保障,还为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有利于实际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工作中,根据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认识,笔者将看到、听到、想到的一些经验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保持、五种力量”,具体阐述如下:

    1.一个中心,即“一切以学生成才为中心”。在辅导员工作中,学生既是辅导员教师的管理对象,也是其服务对象。辅导员不是学生的父母,但只有常怀着父母之心、兄弟之心、朋友之心,辅导员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感动学生、引导学生。学生进入大学后,需要获得成长,继而能够成人,以成熟的态度对待事物,不仅如此,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使之成才,为社会繁荣、民族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辅导员的工作应当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的思想,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带着这种思路,辅导员的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功利色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辅导员的各种角色及其组合,如果能够牢牢把握这一点,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进而减少角色压力。

    2.两个保持,即保持信息通畅、保持教师形象。信息通畅,辅导员的工作才能做在事前,做出正确、快速的决策,应对各种局面;保持形象,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使他们信任自己,在关键时刻能够服从辅导员的指挥。这两点结合在一起,就能避免辅导员在工作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减轻负担,相对减少自己的角色压力。要实现这两点,则需要辅导员教师内练素质、提高修养,学会如何去管理组织,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如何去赢得学生的信任。近年来,一些高校针对这些方面展开了创新活动,如西安交通大学自2005年开始推行的“知心工程”,即对学生按特点进行分类,再由辅导员教师反复与其谈心,以“Let me know you, I can help you”为核心思想,建立一套可操作的谈话机制。这种做法恰恰抓住了保持信息通畅、保持教师形象这两个点,使辅导员教师能够近距离地了解学生的心事,给学生树立一个有爱心、有耐心、有热心的教师形象。

    3.五种力量是指:教师引导、骨干示范、朋辈辅导、自我教育和家庭关怀。辅导员教师的角色是多样化的,因此在扮演单一种角色时,辅导员的精力也相当有限。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有必要调动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力量,辅助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对于一个普通大学生,除了辅导员教师之外,他最常面对的是五类群体,即授课教师、班级干部、校内学长、班级同学和父母亲人,每一类群体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授课教师更多的是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班级干部则在日常活动中团结和带领其他同学,高年级的学长可以向低年级同学讲授经验体会,以朋友和同辈的身份给予帮助,同班同学在宿舍生活中给予他人关心,父母亲人则对自己的子女嘘寒问暖。综合利用这五类群体蕴含的力量,就可以构筑一个辅导员工作的辅助系统,辅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为一名普通的辅导员教师,要做到这些需要自我不懈的学习和努力。在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常常提醒自己是否意识到一切应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是否能够保持信息通畅以及是否能够保持良好的教师形象,作为鞭策自己工作的动力来源。想清楚了这些,就能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具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不同的情境下适时转换角色,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如何建立集教师引导、骨干示范、朋辈辅导、自我教育和家庭关怀这五种力量于一体的工作辅助系统?需要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研讨。从实践中看,某些高校率先推行了“朋辈辅导员制度”,聘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服务;或者利用主题班会、主题支部生活会等形式开展学生自我教育,以“我口说我心”的方式使其反省自我、改善行为;紧抓学生骨干培养,完善了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和学生会、社团等多渠道的学生工作体系;重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保持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等等。总之,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需要辅导员教师多想办法、多花精力。

    学生工作的复杂性使人们意识到,辅导员的工作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从工作形势的认识到角色定位的分析,再到工作方法的探讨,仅仅是从管中窥豹,还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相信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宣传的加强,辅导员的工作终究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来源:东北财经大学   辅导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