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

当前位置: 学工>

辅导员教师评职称绝不能以论文为王

作者:lanke 时间:2019-07-01 10:16:05 点击:4082

文:曲建武

前天我推送了“把心沉下来”一文,其中提到辅导员评职称“绝不能以论文为王”。有的同志问我怎样理解?这里我再多说几句。


1

历史环境

辅导员教师评职称真可谓步履维艰。

在“中央十六号文件”颁布前,绝大多数高校不给辅导员评职称(那时候有很多高校还没有辅导员)

后来陆续开始给辅导员教师评职称了(当然现在仍有许多高校不给辅导员教师评职称),这是朝着辅导员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

目前给辅导员教师评职称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少数不给辅导员教师评职称的高校坚持不多久,因为这是没有道理的)。但是紧接着出现的问题是怎样给辅导员教师评职称?

现在虽然高校给辅导员教师评职称了,很多高校也都实行了“三单”,但是落实的并不好。这里尤为重要的是怎样体现“单独条件”,这个问题不解决,“单独评审,单独比例”也就失去了意义。

许多高校的“单独条件”与其他从事人文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教师评职称的条件没有多少差别,也可以说就是移植了那些教师的评职条件。这就更没有道理了。


2

尊重特点

我在省厅工作的时候为辅导员教师专门出台了职称评聘条件。在征求意见的时候,有的校长和人事处长说可以给辅导员教师评职称,但是要“一视同仁”,不能降低条件,要跟其他人文哲学社会学科一样,论文、课题、课时一样不能少(目前一些高校坚持的就是这样的条件)。

我说这里有两个“一视同仁”,一个是在给辅导员教师评职称上要一视同仁,辅导员是教师,就应当一视同仁,给他们评教师职称。但是在对学科的尊重上也要“一视同仁”,这更是不能缺的。辅导员教师的学科特点是什么?

实践性是最本质的特征。

辅导员教师的水平不是通过论文、课题体现的,是通过学生的精神风貌体现的。这就像我上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样,一个辅导员教师文章发的再多,发的档次再高,学生教育管理却一塌糊涂,这怎么能评职称呢?

我在师范大学工作过,我知道声乐教师评职称要有文章,但必须要举办独唱音乐会;

器乐教师必须举办独奏音乐会;

美术教师也是这样,不仅要有文章,还要有作品,这就是尊重了这些学科的特点。

如果只看论文,不能举办个人演唱会,那怎么证明他的实际水平呢?辅导员教师评职称也应当是这样,应当有文章要求(但要少而又少,标明他有相应的理论水平就可以了),关键看业绩。文章(课题)是排在业绩后面的,甚至可以过度到不要文章,培养好学生就是根本标准。


3

一点看法

辅导员教师评职称显然不能和其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要求一样。辅导员教师的业绩完全可以用来“顶替”文章的。

评上了全国优秀辅导员怎么连篇C刊不顶呢?带出了全国“三好班级”,可不可以顶个省级课题?家长和学生的感谢信、发给学生的微信可不可以算作考核内容……

总之辅导员教师评职称要把他们导引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心灵上下功夫,只有变科研为王为业绩为王,才能真正起到辅导员教师评职称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辅导员教师的价值。

必须明确的是,这样做,并不是对辅导员教师评职称的照顾,这是由辅导员教师的教育教学特点决定的。(来源:教育部大学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