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

当前位置: 学工>

资助育人功能视阈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究

作者:lanke 时间:2020-10-06 19:25:08 点击:15148

摘要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利用K高校6年的资助材料,分析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内涵和特点,确定资助育人功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梳理资助育人功能得以发挥作用的影响条件,即资助管理人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资助环境,最终提出了增强资助育人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措施,主要为创新大学生资助管理模式、打造品牌资助育人活动、加强受助大学生自我教育。

本文认为,增强资助育人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能够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大学生的正能量,发挥大学生时代引领作用,促进实现教育的公平、社会的和谐及大学生的励志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育人;思想教育

一、前言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正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重也随之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困难,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方式显得内容不充分、针对性不强,使得教育的实效性不理想。而资助育人功能可以通过具体的资助工作更好的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问题,在提供相应资助金帮扶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精准的教育引导和思想教育。

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十分微弱,资助工作处于重资金发放轻管理育人的局面,多数高校认为“发钱”即为资助,缺乏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思维,致使资助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轨,没能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通立交”。

本文从分析资助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出发,确定影响资助育人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增强资助育人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措施,为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及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二、资助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结合

(一)资助育人功能的内涵

资助育人功能就是将总书记新时代思想融入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全学程育人,多层次育人、高水平育人。从现实帮助、情感关怀及德育引导三方面出发。

1.现实帮助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实中的困难,是需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关心学生、温暖学生以及引导学生,让大学生感受国家资助政策的温度、体会学校老师的情感,提高受助大学生的内心认可度,在接受国家、学校、社会提供的资金帮助下,同时完成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对待资助政策的满意度,帮助其完善道德品质,改变其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这是实现资助育人功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

2.情感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结合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赋予理论知识温度,在关心学生时教育学生,在帮助学生时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创新和发展的新方向,为高校资助育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动力。

3.德育引导

调查研究发现,地区经济差异、教育资源差异、家庭经济情况差异、家长文化程度差异等,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道德行为表现中,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符合社会行为标准。家庭整体环境因素成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道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处理集体和个人关系中往往向个人需求倾斜,对集体和他人需要考虑不足。同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使部分学生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缺乏诚信精神及不懂感恩。

(二)资助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资助育人是通过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金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受助大学生在资助育人功能的影响下,会乐于接受和认同其思想体系。维护教育公平是资助育人的根本,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平衡教育资源及完善教育资金,促进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资助育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紧密的联系,在育人功能上起到了补充作用。

1.育人目标一致

高等教育资助政策的实施就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的升华及道德品质的提升,同时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思想品德发展,其目的就是为实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全面的发展,与资助的目的是一致的。资助的重点就是解决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激励其励志成才。

2.育人原则一致

资助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工作的指导原则。资助育人是在给予受助学生物质帮助的同时,完成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健康成长、励志成才。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互为补充,资助育人弥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夺实了资助育人的理论基础,两者体系相同。

3. 育人本质一致

 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大学生服务,这也就使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学生资助从表面来看,是对大学生物质上的资助,帮助受助大学生克服生活困难,实质上资助育人是以物质资助作为载体,达到资助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其思想、政治、文化的潜在教育功能。思政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政策宣传、课堂讲授及报告座谈等形式。教育目的、内容与方式的差异,影响着教育的实效性。资助育人的教育形式正是以大学生基本需求为切入点,可以帮助大学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达到育人目的。

三、资助育人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影响因素

(一)资助管理人员对资助育人功能发挥的影响

资助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理论基础、实践能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资助育人功能发挥作用。政治素质主要是资助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对资助育人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重大意义的高度认可。理论基础主要是资助管理人员对资助政策体系、各项资助政策、政策实施的方法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资助管理人员在执行资助育人实践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能力、教育引导能力以及心理调适能力。总之,资助管理人员对资助育人功能发挥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资助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决定着资助育人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效果。第一,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主要包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程度的认定和资助标准的确定,是否可以精准认定作为资助工作的起点,决定着后续工作开展的意义。第二,资助内容的精准确定,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情况,确定不同的资助内容,做到资助内容得当。第三,资助育人功能的后期调研。受助学生受到资助以后,其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变化,可以直接反映资助育人功能是否达到应有效果。

(二)受助学生对资助育人功能发挥的影响

 受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需要不同、文化和家庭背景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等,对资助育人功能的接受程度往往存在差异。因个体差异的存在,在一项资助内容的执行过程中,就要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去平衡存在的差异,达到对不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同的资助育人效果。

受助大学生的内驱力一定程度影响着资助育人功能的效果。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需求强内驱力就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处于主动性,育人效果会越好,相反需求越弱越处于被动教育状态,资助育人功能就很难发挥功效。资助育人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是一项自发教育,需要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共同完成,任何一项教育的缺失都会影响受助大学生内驱力的完善。引导教育受助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主动学习技能以及勇于面对困难,逐渐提升受助学生的内驱力,实现资助育人功能更好的吸收。

(三)资助环境对资助育人功能发挥的影响

资助环境主要是指外部条件对资助育人功能产生的影响,资助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直接影响着资助育人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良好的资助育人环境可以积极的引导、感化、教育受助学生。资助环境中,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因素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

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指国家的资助政策、路线方针以及国家的经济实力。国家资助政策作为资助育人活动的规范和标准,对资助育人活动的开展起着指向作用。国家经济实力直接影响这国家资助政策的落地和执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实力的不断攀升,投入的国家资助金逐年增加,资助项目类型逐渐完善。在扩大资助范围的同时,提高了受助学生的标准,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助学生物质基础。社会环境的改善为资助育人功能发挥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营造了浓郁的育人氛围,为资助育人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

家庭环境对受助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肩负抚养义务的同时,同样起着教育孩子的关键作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物质基础稍差,进而影响父母的意识观念,也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等。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一般情况下受助大学生在心理上都会存在一定的自卑情绪、情商反应不足及人际沟通问题等,也会在助学金申请的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而家庭教育的缺失进一步增强了以上困难。作为学校,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更要建立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从困难根源上帮助受助大学生,发挥资助育人功能的延展性,进一步完善家庭环境在资助育人功能上的作用。

四、增强资助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途径

(一)创新资助育人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维活跃、个性突出及不受约束等,对资助育人的传统管理模式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创新资助育人管理模式可以从根本上增强资助育人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对于受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资助育人功能这个抓手,积极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互联网和全媒体时代的飞速发展为资助育人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建立与家庭经济困难数据的有机结合,利用大数据可以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状况与日常生活消费、心理变化建立联系,以此数据为基础,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后的变化进行精准分析和预测。其次,将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的运用,可以将所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受助类别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根据数据库建立动态追踪,依据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变化,适时调整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方式的调整,实现动态精准的全过程管理。最后,利用发达的全媒体时代为途径改变以往工作方式,利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小视频、直播以及其他自媒体技术,与资助政策的宣传、资助活动的挖掘以及资助政策的解读相结合,通过以上工作形式完善传统的资助育人管理模式。

(二)构建品牌资助育人活动

资助活动的实施可以拉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品牌育人活动,创新活动形式、活动载体以及活动内容,一方面可以是国家资助政策通过活动的展现可以更具体更生动,另一方面,可以不断提高资助教师的知识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资助育人功能。首先,探索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社区作为社会结构的最小单元,在服务社区居民功能外还承担着社会服务功能,将学校资助活动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大学生走出校园提前进入社区,让受助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事务,培养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开展系列活动,展现资助育人活动的连续性。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引导学生以资助政策为蓝本组织设计符合自己内容需求的活动,此类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准确地把握资助政策,还可以增加教育的感染力,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方式解决资助育人问题。最后,品牌育人活动的构建,不仅将资助政策从文字上展现到实际的活动中,让受助学生可以更好的感受国家资助政策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社会认同感。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升华自己的情感,充分感受资助政策带来的幸福。

(三)引导受助学生自我教育

强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引导受助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高校存在各种形式的学生组织,其作为学生自我管理与维护自身利益的存在形式,应提倡自我教育。首先,经调研很多学校建立了资助委员制度,学校通过对资助委员的培养,建立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机制,构建资助委员组织架构,发挥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由学生根据学校的政策向家庭及困难学生传达各项资助政策等,同时负责收集和反映受助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和精神诉求。其次,扩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路径,加强学生自助能力。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通过校外兼职、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和假期打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用来源。但是一部分困难学生因个人的人际沟通、工作能力以及心理问题限制了自身的勤工助学路径。高校资助要解决学生的以上问题,培养受助大学生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和工作竞争力,完成自助。最后,培养学生的诚信精神,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建立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具体举措帮助受助学生认识诚信的重要性,以此进一步催化资助育人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五、结语

资助育人功能不仅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物质困难,而是通过物质帮助激发受助学生对未来的向往和理想生活的坚定,更是国家为实现教育公平做出巨大努力的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嵌入大学生资助育人功能,不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完善和补充,同时促进资助育人功能的完善,两者相辅相成。 

六、参考文献

[1]吴铁坚.高校如何坚持立德树人实现资助育人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9(03).

[2]李欣欣.高校资助育人的功能、问题与机制研究[J].发展研究,2018(11).

[3]李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09).

[4]黄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03).

[5]马世磊.多维模式: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思维[J].高教学刊,2016(23).

[6]钱春霞.高校资助育人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J].教育评论,2016(07).

    (来源:教育部大学生在线  作者: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霍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