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

当前位置: 学工>

高校学生心理倾向及防范对策浅谈

作者:admin 时间:2018-04-26 15:37:00 点击:52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招生量的不断扩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量也不断增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一方面,随着人们对早教的重视,小学生入学年龄越来越小,导致大学生中低年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尽管人在大学,但思维方式、处事态度等都还停留在中学阶段;其次,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校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温室里长大的一代,面对诸多情况,出现心理问题的也越来越多;再次,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无论从学生生源层次、学生学习成绩、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以往学生工作的经验,在大学中,容易出现问题的人群中,以“三生”为多,新生、毕业生、贫困生。因此,研究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倾向及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通过研究和三年的学生工作经验表明,学生自入学以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环境改变、心理失衡和学习等问题导致的,长期压抑自己这种不适应,就会出现自卑、对现实不满等心理问题。以下是对上诉观点的具体剖析:

    一、新环境引发新生的心理倾向

    1、现在的学生一部分是从高中直接考入的。大学和中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学时绝大部分学生住在家里,生活起居由父母照顾,他们成为家中的核心。入大学后,集体生活成为生活的主要环境,甚至是唯一的生活环境,这时的青年人还没有完全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环境压力则突如其来地随同环境的变迁而降临。有的学生面对这些以前从来没遇到过的而是由他们的父母处理的问题显得束手无策,有一种被抛弃,不受重视,无人管的、无助、无依无靠的感觉。

    2、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另一部分的学生来源是省内各职高学校,这部分学生自入职高以来一直住校,对学校的寝室生活习以为常,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就算是处于新环境也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自以为是。

防范和对策: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要对学生给以足够的关心,班主任辅导员要多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现阶段心态,关心学生的所想所需,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新人际关系转换导致的心理倾向

    大学之前得多有班主任往往一任数年,天天相伴;同学则是从小到达相伴的朋友。熟悉的师生已成为他生活的组成部分。进入大学后,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周围的人素昧平生,他不得不重新进行调适,寻找脾性相投,可以信赖的人,建立新的友谊以适应环境。然而,在这渴望被人接近理解的时刻,如愿以偿却又十分困难。在学院的校园里常常看到这样的一幕:入学初期都是一个寝室的7、8个人一起去吃饭、学习;等到新学期过半,就成了3、4个人一起去活动;等到了二年级时就变成了一个人独处或是交了异性朋友。斯普兰格指出,青年期最显著的特征是闭锁性。人们到了青年期已经失去了儿童期的直爽,他们虽然强烈的渴望被人所理解,但又不愿与他人多接触,不再像儿童那样容易交友结谊。青年期心理上特有的闭锁性使得来到陌生环境、比一般人更渴求友谊和理解的大学生感到极其不适应。

    防范和对策:多开展一些以班级或级队为单位的文体比赛活动或是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可以增进了解,增进友谊,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独立生活后出现的心理倾向

    学生进入青年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于开始独立生活的学生来说,自我意识表现得更为强烈。这样,在他们身上,就同时存在着反抗的约束、幻想完全自由和感到不安、迫切需要依靠这样两种对立的心理倾向。刚进校的学生,对大学的一切都不了解,对老师和同学也不熟悉,因而在言行举止方面本能地表现得比较谨。这种自我约束使反抗倾向受到暂时抑制,而不安倾向占主导地位。他们在家里被娇惯,生活自理能力很差,遇事容易忧心忡忡,不知所措。一些性格外向的学生则热衷于组织同乡会,向小团体寻找依靠;因此,在低年级中应配备有思想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班主任,丰富学生的周末生活和把班集体建设好,使学生感到组织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对克服不安倾向是很有作用的。青年学生是敏感的,好奇的,情绪不稳,易于激动。言行举止往往带有很浓的情绪色彩,他们强烈希望表现自己。他们对大学基本熟悉之后,这些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他们开始不大注意自我约束,而且还希望摆脱外来的约束,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兴趣自由活动;少数人开始消极的反抗。如,旷课、迟到、早退、拖欠作业、逃避劳动、讨厌集体活动、不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正确批评;有的赶时髦,讲究气派,追求另类,受到批评后,往往流露出反感情绪。

    防范和对策:

    1、在学生中要不断加强集体主义思想和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热爱劳动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尽快形成一个好的班风。

    2、开展一系列小型的团体活动,例如:彼此信任的游戏,一个人站在高处,背向其他同学,并向后倒,在下面的同学们要及时地接住下坠的同学。这样的活动会增进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团结精神。

    四、幻想破灭后出现的心理倾向

    学生进大学前,一般不了解现实中的大学,加上产生的强烈的优越和自豪感,使他们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童话般的幻想。进大学后,他们发现自己的幻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于是感到失望和丧气。但他们跟同学、朋友、老师写信或者假期回到家里时,往往又违心地把大学生活描述得十分浪漫,这双重得精神负担使他们沉闷,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其他活动抱消极态度。

    防范和对策:我们要对一年级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培养爱生活,爱专业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大学生活中最本质的乐趣,防止幻想破灭后那种沉闷和后悔的心理倾向产生。同时,要尽快地把学生的兴趣点转移到学生上来,让学生尽快接触专业。可以请专业教师介绍本专业学科前景,请本专业知名的专家学者做报告,请高年级优秀的学生、优秀的研究生、博士介绍在本专业学习的体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做老师的助手,帮助老师做课件等。

    五、学习方法不适应所带来的心理倾向

中学的学习方法和大学极不同,中学以灌输为主,老师天天辅导,日日不离,为了讲清楚一个知识点,老师反复带同学训练,做练习,直到学生都懂了才进行下一部分。学习大多死抠书本,应付高考,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而在大学以启发教育为主,老师辅导甚少,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很长一个时期还是完全沿用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他们感到学习被动,穷于应付,被作业课程拖着走,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对大学的学习方法有神秘感,对考试怀有恐惧感,精神紧张,老是担心考试过不去。时间一长,学习成了负担,自卑起来,感到自己不行了。由于学习方法不适应带来的自卑心理是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说来,学生在第一个学期,尽管学习方法不适应,但学习热情很高,兼之学习内容与高中有所重复,因而学习成绩还是比较好的。但到了第二学期,入学时的那种兴奋激情和新鲜感消退以后,学习方法不佳的缺陷就很突出。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防范和对策:在新生学习生活开始一段时间以后,接合新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高年级优秀的学生和在学习上因学习方法不当而有深刻教训的学生给新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高年级同学的现身说法,效果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目标不明确所带来的心理倾向

    多数新生虽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的,但很多人还不懂得如何把远大的理想和具体的目标接合起来。在中学,他们的具体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考大学,现在,具体目标伸缩性很大,感到难以捉摸。因此,他们如同十字路口的迷路者,徘徊、迷惘。他们一方面已经开始把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迫切需要在政治上加强引导,尤其是希望在他们的生活里有直接可供学习摹仿的先进榜样;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了,价值感很强,很关心自己所学专业的前途,关心自己的努力对社会的作用,因此,对他们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要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坚定的事业心。此外,也有极少数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不了解也不想了解,思想方法片面、幼稚,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的,把考上大学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和动力,当考上了大学,就象百米冲刺以后,除了感到冲刺的疲劳和目标实现后的一时满足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他们的心理倾向是失去目标所带来的思想空虚、精神无所寄托的苦闷,以及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而产生厌世情绪这三者的混合体。有些同学开始寻求精神刺激,如上网、抽烟、喝酒、听富有刺激性的音乐,看富有刺激性情节的小说、恋爱、网恋、甚至寻找一夜情。

防范和对策:我们对这些学生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可以组织已经走上社会的优秀的毕业生对学生进行理想、事业、奋斗方面的事迹报告会,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一番事业的决心和毅力。

    七、  精神生活领域扩大后出现的心理倾向

    考大学的激烈竞争使学生在中学时代精神生活比较贫乏。入大学后,在学生的眼里,竞争性急剧下降,学生有了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精神生活领域也随之扩大了。一年级学生中常常出现小说热,网络热,这种“热”如果引导的好,对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会产生推动作用。如果不加以引导,则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有些同学自制力差,拿起小说就没完没了,直至废寝忘食,无心上课。有的学生对书籍缺乏选择能力、批判能力,易受各种消极因素和时髦思潮影响,陷入偏见,个别性格孤僻的学生,本来和同学交往就不多,多读了一些书后,容易清高起来,孤芳自赏,自以为比别人懂得多,和同学谈不拢,甚至感到格格不入;有的学生进到网吧后就身心俱陷其中,迷恋于网络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自由驰骋,而现实生活中却是一团糟。

    防范和对策: 1、目的的指导学生选好书,读好书,提高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课外阅读活动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2、对学生上网积极引导,把他们的求知方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加强学生的自控力。例如:创建班级qq群,以监控和及时引导得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创建自己的网站,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学习理解,提高个人就业能力,也便于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3、学校可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竞赛,组织各种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八、特困生、贫困生入学后出现的心理倾向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出现了更多的下岗职工;在农村,资源的贫乏和自然灾害,农民要培养一个大学生是相当的困难。随着高校收费的逐年提高,大学里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中国的每一所大学,几乎都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被称作贫困生。他们除了紧张地学习,还得为学费、为养活自己操心、奔波。戴上校徽,他们是大学生,走出校园,他们是打工族。他们挣回了养活自己的钞票,也积攒着别人不曾有的经历和经验。他们吃着最便宜的饭菜,穿着最不入流的服装,贫困生由于经济压力大、日常生活拮据、自卑感强等原因,不少贫困生尽量不参加同学们的聚会活动,以减少开销。为了省钱,他们连续几个学期不能回家,利用假期在学校附近打工,以凑齐下学期的学费。另一方面,校园内还有许多家境非常好的学生,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戴着最流行的 MP3,拿着新潮的手机,穿着名牌的鞋和时装,吃饭基本上是单点小炒,每个月的通讯费就超过贫困学生的伙食费。由于贫富悬殊的加大,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排解不好,就可能会带来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对社会持悲观、甚至极端的观点。

    防范及对策:在对学生进行生活资助的同时,更多的给贫困学生以精神上的关心、爱护、帮助和支持。定期做心理辅导。

    “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心理素质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切实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健全的人才基础。以上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指出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看法。望指正!(来源:东北财经大学   辅导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