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

当前位置: 学工>

师生和谐:实现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作者:admin 时间:2018-08-15 08:47:18 点击:518

田凤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现代学校制度、大数据背景下教育舆情的监测与研判等相关研究。

师生和谐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目标,也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美好境界。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两大主体,有师生和谐才有学校的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动力和保证,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础。

师德高尚,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师生和谐的基本特征是师生间建立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教师不仅是知之较多者,而且是精神引导者,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正因如此,教师具有高尚师德就尤为重要。在社会多元化环境下,学校要紧抓师德,引导教师做志存高远、行为世范的人,爱岗敬业,教学相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也应有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意识,这也是师生和谐的时代新意。而师生和谐最为关键之处是,教师要将“爱”与“严”紧密结合,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此外,教师自身保持公平公正也十分必要,不因背景和资质而慢待某一位学生,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尽心设计和规划。

先进高效的管理,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制度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建立保障面向所有人、促进所有人公平发展的管理制度,而不是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少数人倾斜;建立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制度,而不是有利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建立促进每个人个性发展的制度,而不是整齐划一。和谐发展的本质是共同发展,只有制度规范,程序公正,信息公开透明,才能相互尊重、相互欣赏,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环境保障。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积淀,是已经内化到学校师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会渗透并体现在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物质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师生评价、质量标准等方面。学校秉持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具有怎样的价值取向势必会影响师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生活在一所学校的师生的思想行为及其关系与这所学校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师生,同样,有什么样的师生就会衍生出什么样的学校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离不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离不开营造师生和谐的向上文化。

家校融合,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助推器。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家庭和学校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场所,是师生交往的重要载体。学校需要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上。一方面,教师要勤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这不仅可以有效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消除误解,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助力,而且可以更多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和思想状况,在教育学生时做到有的放矢,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潜移默化中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教师。正确的家校观,应是教师与家长的出发点一致,即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同时,家长和教师在人格上也应是平等的。教师与家长要明确自身的独立性,二者均为独立的个体,不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区别。当学生遇到问题、出现状况时,家长与教师应相互沟通,理性地分析问题,共同研究问题的原因,齐力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合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8月15日第3版 版名:校长周刊  作者:田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