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

当前位置: 学工>

大学生返校复学,辅导员疫后心理工作该如何做

作者:manager 时间:2020-05-07 14:49:31 点击:12201

按照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确保校园“严防扩散、严防暴发,确保一方净土、确保生命安全”的讲话要求,截止到四月中下旬,除了湖北省还没有明确大学开学的时间外,已经有6所高校开始开学。大学生疫后的返校复学,不仅需要身体上的“严防控”,更需要心理上的“有效导”。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咨询师,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疫后个案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工作,我认为大学生返校复学前后,高校辅导员们的疫后学生心理工作可以这样做:

一  重视学生心理复原,梳理疫后心理问题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新冠疫情的发生属于重大生活事件,是能对个人生活可能产生影响的变化性事件。不同于“非典”时期和08年汶川地震的是,整个疫情涉及到了每个人,全民都在物理空间距离上进行过封锁隔离。疫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部分学生个别存在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而是涉及到所有学生的心理转变和适应问题。我们的心理工作不能只把眼光放在那些因为疫情有心理困扰、已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身上,我们更要从思想上重视和考虑全体学生的心理复原工作。

我们首先要对学生的疫后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第一个是学生上网课时期出现的心理问题,比如生活失去掌控感,表现为睡眠与饮食不规律、作息时间紊乱、缺课不打卡等;自我效能感低,表现为懒散放松状态、作业拖延、学习动机不足等;人际关系问题,由于在封闭状态下家庭内部冲突增多、与外界人际交往减少、亲密恋人之间距离疏远等;情绪与行为问题,表现为对何时返校过度焦虑、出现压抑郁闷的情绪以及因长期上网课而形成的网络依赖、游戏成瘾等。第二个是学生在返校复学后出现的疫后遗留心理问题,比如习得性无助心理,由于学生过度放大疫情对个人的负面影响,认为自己的整个大学生活都受到了疫情的消极影响且无法复原,忽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学生仍有失控感,自我效能感低等问题;此外,疫后的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网络依赖问题都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第三个是疫后学生因自身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比如毕业生因考研、就业、出国留学等现实性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等等。只有把这三个问题梳理清楚,我们才知道下一步心理工作该如何做。

二  解决共性问题团体化,个性问题个案化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学生群体的疫后心理复原工作解决方案。从学生心理工作的具体形式来说,就是我们要提供给疫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们有效的应对策略。实际上,由于疫情防控期对人的社会活动的限制,学生在疫情时期积累的心理问题有可能在疫后以极端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些在疫情期间压下来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有可能在疫情结束后回归校园时爆发出来。由此,我们也深知对这些问题的应对和处理,一定要在足够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什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才能避免形式化,给学生们起到真正的疗愈作用。

对于疫情时期和疫后学生遗留的一般共性心理问题,其心理问题特点在于是学生普遍反映都存在且反复性较大的问题。辅导员可能会更多地接触到这一类学生,其在心理与行为特点上有以下表现形式:情绪上莫名的愤怒、沮丧、无助、抑郁等;言语上有情绪化过激语言,如不想活了等;行为上的懒散或退缩,如嗜睡等;社会交往上的回避人群,与人交往困难等。辅导员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如有效情绪调节、促进人际交往等结构性团体辅导。而对于少数学生群体,如心理问题易感学生、疫区学生、家庭相关的疫后问题学生、已有精神疾病学生等则需一人一个方案,辅导员不仅要评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支持资源,充分整合心理资源,要在积极关心的同时又不必过分担心,在心理复原工作上需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切不可急于求成,需对个性问题保持长期关注。

三  及时实施干预,推进心理支持系统工作

我们在梳理出学生的疫后心理问题并拟定好解决方案后,下一步就要及时行动起来主动推进我们的心理重建工作,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甚至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时再干预。由于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有的是可以通过早发现、早干预有效应对解决的。如学生的网络依赖,不像对网络成瘾的干预短期内难以见效,因其呈现出低龄化(大一学生更为常见)、男生多、自我封闭性强等特点,辅导员们如若引导及时,是容易消退和见效的。

同时我们辅导员也需要意识到,一方面竭尽所能给学生心理支持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承认自身心理专业知识的局限性。“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的心理工作是一个教育系统的集体工作。对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辅导员可积极告知其向学校心理中心寻求个体咨询,而心理咨询师对来访学生进行评估后,必要时也会寻求医疗系统的帮助。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疫后心理工作有一个系统认识,力争实现心理复原工作覆盖和惠及全体学生,最终达到对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来源:湖南大学    作者: 戴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