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时评>

重温《学记》教育思想

作者:admin 时间:2018-11-01 13:27:58 点击:662

《学记》全篇终极目标是培养有“大德”、具“大道”、能“大信”和识“大时”的独立自主的建设者和成功者


作为儒家经典《礼记》49篇中的一篇,《学记》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总结。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学记》中“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强立而不反”“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意思是自己感知知识不够而进行学习,对所学知识具有坚强的信念,虽然离开学校远离教师直接授课都不会违背教师的教诲,均表明稳定的学习动机能直接推动学习行为并维持后继学习。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记》中有“人不学,不知道”“弗学不知至道之善”“学然后知不足”之句,这种想学“至道”的意向以及“知不足而后学”的强烈愿望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根本动力,它会转化为学习的爱好、兴趣或信念等。从作用方式来看,它是学习的内驱力。

《学记》开篇通过“化民成俗”“建国君民”两方面帮助学习者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第五章通过“二等五级九年”的考核或督学制度以实现的“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的人生目标,最后在“皮弁祭菜”隆重仪式后通过吟诵“《宵雅》肄三”等行为,形成“官其始”的求学目标。在内在动力“学习需要”与外在诱因“学习期待”二者相辅相成的作用中,形成了学习的动机系统。

应该说,《学记》中蕴含的动机包括两类。其一,学习以“化民成俗”“建国君民”为旨、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体现了个体的远大社会理想,是教育之政治功能。其二,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兴趣的、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密切相关,而“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都属于这类。“知不足”引发的困惑感或求知欲,“通达”后的自信或成就感,“安学、亲师、乐友”等多种外力良性循环作用后对教学内容的津津乐道,都可理解为《学记》动机所在。

学习的至高境界是自主学习。“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要求学习做到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方能有所成就,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自律学习者。通读《学记》全篇,终极目标是培养有“大德”、具“大道”、能“大信”和识“大时”的独立自主的建设者和成功者。

当然,《学记》中关于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策略也有很多卓越见解。

首先,读身心、循规律是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内在要求。

教学要循序渐进。心理技能的变化是有一定秩序的,正所谓“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习是不能超越身心发展顺序的,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要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分量和进度符合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要因材施教。不同个体的发展趋向会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绝不会完全重合。针对差异性,《学记》强调“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心之莫同”,明确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知其美恶”,对待学生的提问,或“小鸣”,或“大鸣”,或“尽其声”,因材施教方能长善救失。

教学要及时而教。个体认知发展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为此,教育需要抓住关键期,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抓住个体生命早期某些能力容易形成的敏感期,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学要长善救失。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还表现出一定的技能互补性特点。《学记》中“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具有广泛的启发意义,再如“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身残志坚”“理智战胜情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等,都有重要的教育启迪价值。

其次,勤储备、促发展是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准备性原则。

学生的已有准备状态是新的教学出发点。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巩固程度进行教学,做到“顾其安”。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和能动性,做到“由其诚”,让学生安下心来求学,如此教育方能实现“存其心”“尽其材”,避免“施之悖”“求之弗”。“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外不进行“操缦、安弦、博依”,课内就不能“安弦、安诗、安礼”,这里更多的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准备,而同章节中强调的“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可以理解为一种兴趣、志趣等个性倾向性或心理动力的准备。

再其次,明制度、严督查为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提供了方向和保障。

《学记》中明确记载“九年五次”的考试制度。考核分五次进行,分别在至少九年的大学期间隔年完成,使学习方向更加明确。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视学督学制度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保障作用。“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知类通达”等督学内容的首要作用,在于使学生不至于南辕北辙。而在学习活动中,“小成”与“大成”的目标激励着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

此外,研方法、重启发是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利器和良方。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统领全篇,并通过三“喻”或“譬”来做到“和易以思,可谓善喻”“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善喻”能激发自觉性。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即“和易以思”,从而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善喻”者能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如“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最后还能正确对待不提问者,如“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其间,教师没有“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罕譬”能促知识迁移能力。“善喻”者其语“约而达,微而臧”,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以“罕譬”开启“比物丑类”之志。

“博喻”方能为师。博喻才能“通达”,而善喻的更高要求是“博喻”,“知至学之难易”“知美恶”“然后能博喻”。“博喻”而后“能为师、能为长、能为君”。“博喻”能帮助学生在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这也是学习动机培养的直接途径。

善喻者或善譬者一定会自觉抵制“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必然使学生“隐学”“疾师”“苦难”,最后“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总之,《学记》是一部经典著作,可谓历久弥新。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理论本身所承载的优秀价值理念,更在于其实际意义和现实启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郭玉娟 熊庆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