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当前位置: 下载>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70

作者: 时间:2024-05-29 11:08:52 点击:1192

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

(二O一七年七月十四日)

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全面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正所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在经济循环中,实体经济供求循环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一循环畅通,经济就不会出大问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需求结构升级了,但供给体系没有跟上,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衡,导致实体经济循环不畅。这恰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基本任务。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新形势下,金融业如何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抓手,在修复我国经济失衡方面更好发挥作用,起到连接供求的桥梁和组织资源的作用,是一个必须破解的难题。

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有积极动力和有利条件,但在增速换挡阶段,相当多的实体产业回报率大幅下降,风险加大,使得金融业缺乏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动力。反过来说,如果实体经济供求循环不畅,金融业发展也会困难重重。有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出台管用的举措。比如,怎样在产能过剩行业促进“僵尸企业”退出,推动存量资产重组;怎样为分散不确定性创造金融产品,促进跨期限、跨产业、跨群体分散风险,增加有效投资;怎样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合理进行资产定价和权益保护;怎样适应绿色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做好中长期资金供给的制度安排,等等。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产业界和金融业要共同承担的重任,也是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重点。

要结合金融业发展规律和特点,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好。经济增长快时,金融业可以跟着实体经济上规模,搞一些外延式扩张,但这条路已走到尽头。今后要树立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转向内涵式发展。特别是在产能过剩条件下,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金融业制度性利差明显,一度存在“坐地收钱”的强势思维,要突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创造价值,靠竞争力吃饭。

要下决心优化融资结构体系,打造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链。资本市场是我国金融体系的短板,直接制约着去杠杆进程。要把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放在突出位置,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多层次市场体系。要更加注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退市制度,强化优胜劣汰。要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风险投资。要改善间接融资结构,加快实现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要完善中长期融资制度,满足准公益性产品和基础设施融资需求。要促进商业保险发挥长期稳健投资作用,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要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统要多措并举降成本,精准发力补短板,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价值和利润。各类金融机构要加快转变经营模式,做优主业,做精专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要注重业务本地化,下沉服务重心,不宜搞业务多元化和跨区域经营。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要坚持金融惠民导向,为社会事业发展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开发更多满足群众医疗、养老、教育培训等方面需求的金融产品。金融业要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优先满足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要发展完善科技金融,鼓励发展绿色金融。要促进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继续降低金融机构收费标准,坚决治理“不服务、只收费”现象。要清理规范中间环节,缩短资金链条,避免以“通道”、“名股实债”等方式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要从一味追求高回报转向在风险可控条件下追求合理回报,从满足大批量、规模化需求转向更重视满足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需求。重资产和轻资产、大中小微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型产业和传统产业、回报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需求不同,要区分不同情况,增强差异化服务能力。

要扎根于为实体经济服务、适应消费者和投资者需要进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要搞的,但不能乱创新,不能搞偏离实体经济需要、规避监管的“创新”,不能盲目扩张金融机构,不能大搞资金体内循环和脱实向虚,更不能搞庞氏骗局。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评估,不行的坚决不能搞。要适应创新型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特点,开发适应性强的金融产品。针对老百姓储蓄率高、投资渠道窄的问题,要发展大额存单、固定收益债券等金融产品。针对企业负债率高、资金来源单--和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要丰富债券品种供给。针对互联网金融量大面广、灵活性和流动性强、风险控制难的特点,要在严格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完善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资金监测等制度,健全行业规范。

要保障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自身健康。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吸取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必须恢复和保持好金融机构健康。金融机构健康既包括资产负债表健康,也包括公司治理、内控体系、复杂金融产品交易清算以及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健康。如果金融机构处于病态,就很难为实体经济服务好。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总体上是健康的,但在内控管理、资产质量、服务水平、竞争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要抓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个问题,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也一直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国有企业拿低成本融到的钱买理财、投股市,主业不赚钱,金融反而成了主要盈利来源;而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信贷政策、直接融资等方面还受到一些限制。金融系

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更好服务于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等出了事就来不及了。要科学防范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整治各种金融乱象,着力加强风险源头管控,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要积极稳妥防范处置突出风险点,严密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风险、资本市场异常波动风险、保险市场风险、房地产泡沫引发金融风险,切实防范金融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防患于未然,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件事。

第一,推动经济去杠杆。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杠杆率指的是借用资金和自有资金的比例,宏观上通常用一个国家总债务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宏观杠杆率。二O一六年底,我国宏观杠杆率达到百分之二百四十七,同二00八年相比上升一百零四个百分点。这么高的宏观杠杆率,有其客观原因,同高储蓄率和发展阶段性特征有关系,但高杠杆和杠杆结构不合理容易带来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助长投机行为,扩大资不抵债的规模和压力,干扰社会预期,加大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难度。正因为如此,我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明确把去杠杆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这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所在。

去杠杆,千招万招,管不住货币都是无用之招。过去我们常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加物价上涨率、再加一定其他因素来界定货币供应增长的合理区间。按照这个标尺,当前货币信贷总体是比较充裕的。我们要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坚决管住货币信贷、防止宏观杠杆率继续快速上升,这是总闸门。货币政策实施要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既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也防止货币供应过于宽松而加大系统性金融风险。

我国企业部门债务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一百六十五,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最高的,其中国有企业中的“僵尸企业”负面影响最大。我们]要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去杠杆的重中之重,果断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有的地方至今还在力保“僵尸企业”,这是要不得的!治病有时候要用保守疗法,有时候要用介人疗法,对那些不彻底清除就会给身体带来严重后果的病灶,要下决心切除,不能拖延下去,否则最后会贻误整个治疗。我多次讲了这个问题,要坚定不移抓。国家对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已作出决策部署,要抓好落实。降低企业杠杆率,要同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结合起来,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要发挥资本市场和各类金融机构在企业兼并重组中的作用,实现新的价值创造。要增加中央财政在养老保险和去产能中下岗职工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责任,发挥好地方政府作用,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要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地方政府要加快转变发展理念,不能再走靠高负债拉动增长的老路。要刹住无序举债搞建设的风气,防止融资平台公司变相替地方政府融资。要高度关注新出现的隐性债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不能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不能异化为“二财政”。要加强审计问责,做到终身问责,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地方财政要通过政府债券方式规范举债,合理确定发债规模,“开前门、堵后门”,确保财政可持续。要加快编制和公布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的市场约束。从了解的情况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比较复杂,特别是限额外的隐性债务情况各异。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审慎处理。从治本的角度看,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合理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完善地方税体系。

降低经济杠杆率需要一个较长过程, 我们要认清客观形势,明确责任主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经过持续努力,实现杠杆率稳步下降。

第二,整治金融乱象。古人说:“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金融市场乱象丛生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大隐患。今年以来,我多次对整治金融乱象、整顿金融秩序提出要求。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从查处的一些大案要案看,各种金融乱象特别是违法乱纪金融活动,后面牵涉到的都是巨大经济利益和诸多关系纽带。整治金融乱象不可能风平浪静,市场上免不了会有波动和各种负面舆论炒作。我们要有勇气、有定力,敢于刮疗毒,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要被市场情绪和舆论绑架。

当前,要重点整治乱办金融、非法集资、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违法违规套利等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严格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要强化金融风险源头管控,严把市场准人关,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坚决取缔非法金融机构,禁止非法金融活动,持续深人打击非法集资活动,一般工商登记注册企业一律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法定金融业务,谁都不能无照驾驶。特别是要依法严厉打击一些打着“高大上”旗号、花样百出的庞氏骗局。对违法犯罪金融活动要敢于亮剑,对涉嫌利益输送和权钱交易的内鬼、操纵市场和幕后交易的“金融大鳄”、顶风作案的非法集资和地下钱庄要加大惩处力度,形成震慑。

当然,整治金融乱象也要针对不同情况,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产生的根源,分类处置,区别对待。对因金融监管规则没跟上、监管标准不完善、金融机构内控合规薄弱而产生的问题,只要没有违纪违法,就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主要通过督促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内控合规体系建设等逐步调整。

金融乱象频发,说明我们在法治上存在短板。我们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整治金融乱象要依法依规处置。在治理乱象、处置风险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代价不能白付!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法治,刑法亦应针对各种金融乱象和违法犯罪行为作相应修订。

加强金融监管,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讲究方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金融风险不是一日造就的,治理乱象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把握好金融市场规律,管控好溢出效应和传染效应,防止出现政策叠加和行为不当带来资金链断裂。有关部门要分阶段制定目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取得实效。

第三,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从国际上看,金融风险往往同经济过度房地产化密不可分。我国这一轮房价上涨,收入、人口、土地、税收等都在其中起了作用,但宏观上的原因是宽松的货币环境,房地产市场充当了过量流动性的蓄水池。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相互渗透,使经济增长、财政收人、银行资产及利润等对房地产业形成高度依赖,房价不断高涨也使要素配置日益扭曲。

应对房地产泡沫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多次强调,要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立足全局思维,加快进度,加大力度,体现政策深度。近期,要更加重视对需求侧的管理,引导好预期,同时要完善土地供应制度,采取更科学的土地供应方式,防止房价大起大落。从中期看,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完善住房供给体系,有效调整供给结构,在有条件的大城市以多种方式努力增加租赁住房供应,合理引导大中小城市空间布局,加强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互联互通,提高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特别是发展好教育和医疗,增强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在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房地产税改革有利于促进房地产调控走出困局,有关部门门要按照党中央要求加快工作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