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从三个方面浅谈与学生的沟通之道
一、亲和关系建立优先于沟通
在沟通过程中很多人习惯于开门见山,就实际来讲,就一些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其实并不宜直截了当。这不是所谓的套路,无论怎样进入谈话,其目的就是解决问题,那么以何种方式进行只是方法不同而已。当我们和学生进行沟通之时,他
们基本不会是本着受教育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听我们说完可能就能了事的妥协,或是想着用他的理由说服我们,那样做是有他的理由,是合理的。当学生心理存在着这种对抗,不管他们口头上怎样承诺,沟通其实并没有什么效果。从这一角度来讲,亲和关系的建立应是先于沟通。有了这种关系,也就解决了“钩”的问题,两个人才能交谈,而后才是“通”的问题。心理治疗大师亚隆说过一句话,你必须做一个让来访者喜欢的人,当来访者喜欢你,这种喜欢就是一种影响力。对我们来说,当与学生建立了亲和关系,这种亲和关系就是影响力,就是沟通的效果。
二、沟通效果不只来源于语言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像机器间的程序化的信息处理,而是多元因素的参与,语言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在沟通中,身体语言和声调在某种程度上比语言文字更有力量。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语气,辅之以不同的表情,所传达的信息会有天壤之别。肢体语言更是如此,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所表露的信息会比语言更丰富更能影响人。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共情”,讲的就是咨询师通过躯体语言,如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动作,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促进求助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与学生沟通也需要这种“共情”,需要这种全身心地投入,这是比言语更为有效的沟通。
三、有无道理不是沟通的关键
大部分人应该有这种经历,就是自己苦口婆心的给学生讲一堆道理后,发现学生转身后还是老样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是讲的道理不透彻?还是道理讲的不够多?其实都不是,网络有这样一句话:“听了很多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道理谁都会讲,但会不会按照建议作出改变却是另一回事,其关键主要还是在于个人。所以很多时候,在与学生沟通时,其实不需要想着非要让他们弄明白某个道理,也不一定要向他们讲那么多道理。在沟通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在于
先问一问我们自己,我们所说的是会使学生增加力量,还是减少力量。当学生通过和我们沟通后,对自己充满了期待,对自己越来越欣赏了,这个时候学生也就可能会一步步朝着我们的预期方向改变,那么我们的沟通也就是有效的。(来源:教育部大学生在线 程才)
上一篇:关于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