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塞上教育谱新篇 —— 宁夏回族自治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三小学学生在大课间开心玩耍。红寺堡区教育局供图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教育纪行
西部首个!9月16日,国家督导检查组在银川宣布,宁夏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首个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的省份。
这一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回首自治区成立六十载,宁夏教育成就斐然: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1.4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到43.95%,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的职业教育园区,基本建成职业教育骨干办学体系;在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抽样监测中,宁夏艺术、语文教育等9项指标位居全国前三名……
60年间,宁夏教育从“弱小”到充满活力,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而义务教育,更是宁夏教育人投入精力和心血最多的事业,如今它生机勃勃,润泽着“塞上江南”每一个学童的成长。
政府统筹、提前谋划——小省份大谋略
对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总体体量不大的宁夏,如何才能办出大教育?自治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李秋玲坦言:“我们重点向制度要力量,向时间要速度。靠的是提前谋划、政府统筹和强化督导。”
2006年,借助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东风,历经艰辛,宁夏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实现了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成就取得殊为不易,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实现“两基”路上走得并不轻松的宁夏,再接再厉向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迈进。
自治区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张可生介绍,实现“两基”不久,自治区党委、政府就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当地早在2007年就印发了《宁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2008年又将落实《行动计划》列入自治区政府为民办的30件实事之中,2009年启动了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工作。“正是因为先行一步,才为宁夏教育实现均衡之路打下了基础,有了后劲儿。”张可生说。
由于加强了省级统筹,全区义务教育均衡推进风帆高扬。自治区政府成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自治区主席亲自担任组长,各市县(区)党委、政府普遍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机构,统筹研究解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大事项。
在宁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切实实变成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
宁夏虽然地域不大,但全区22个县区要实现个个达标,也并非易事。特别是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经济的贫瘠和基础的相对薄弱是现实的困难和阻碍。当地在适时推出西海固地区攻坚计划,加大投入和倾斜力度的同时,积极利用督导督查的力量,加速均衡的推进力度。
“书记和区长不来,我们就不反馈。”这是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均衡督查反馈会到某区时发生的一幕。张可生回忆,由于与别的会议冲突,可能书记和区长确实来不了,“我们可以等,但必须他们出席才能反馈。”
张可生坦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地方政府的主政者切实担起教育责任,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变成“一把手”工程。
摸真情、讲真话、说实情,这是督查组的做事风格。几年来,宁夏先后组织开展过程性督导检查工作70余次,实地检查中小学校(教学点)近800所,召开各类大小反馈会议60余场;印发评估反馈报告、满意度测评报告44份,整改通过书22份;约谈县(区)主要负责人30多次。
强力督导“威力”巨大:各级政府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纳入本地工作的重点,不断完善推进机制,加大工作力度。
制度化的督导,有力保障了宁夏义务教育均衡的有序推进。
加大投入、项目带动——穷县市富教育
走进同心县王团镇圆枣村小学,记者看到,239名学生在漂亮的校园里快乐地进行着大课间,旁边是美丽的校园、现代化的功能室、一应俱全的设施设备……
圆枣村是王团镇5个自然村整体搬迁新组建而成的生态移民村。作为拔掉穷根的关键举措,整体性生态移民搬迁在西海固地区稳步推进。
作为西海固地区自然条件非常艰苦的县区,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属于名副其实的生态移民大县。而教育成为移民关心的重中之重。
哪里最薄弱,就往哪里用力。
针对南部山区基础薄弱、工作推进难度大的实际,2015年,自治区启动实施了西海固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攻坚计划,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职责,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攻坚。
2015年以来,在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和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同心县坚持不要开发要教育,腾出发展空间,优先落实教育项目建设用地658亩,实施了10个建设项目,新增学位3600个,分流学生1100人,消除大班额210个,全面消除了超大班额。
3年来,县委、县政府克服脱贫攻坚任务重、财政收支压力大等困难,教育投入只增不减、持续加大,这3年投入的教育资金是“十二五”的1.15倍,是财政投入最大、实施项目最多、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最明显的3年。
搬迁后的圆枣村小学,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获得了全镇学区语文单科的第一名,教师平均年龄从50多岁变成了30多岁。
扩建后的同心县二小,占地从20亩变成了40亩,价格不菲的商铺变成了功能室齐全的综合楼和塑胶跑道,建校43年来,学校终于有了标准化操场。
投资30多亿元建成的占地1500多亩的同心县教育园区,实现了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全覆盖,拉大了城市框架,承载容纳了新区所有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
从苍凉走向美丽,从贫困走向富裕,经过艰辛努力,现如今,西海固这个宁夏曾经的“痛”正在快速消解,新西海固呼之欲出。
西海固的变化,是宁夏推进教育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放眼全区,优先发展教育从政府的承诺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现实:
——优先保障教育发展、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2017年全区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228.84亿元,较2012年增长58.78%。
——统筹兼顾,优化中小学校布局。2017年全区小学寄宿率为2.38%,比2012年减少了1.08个百分点。
——项目带动,致力于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全面改薄”项目,2014—2017年,全区共投入资金54.46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体育运动场改造项目、农村中小学供暖设施改造项目,安排改造279个运动场,使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对全区1485所农村中小学的172万平方米以火炉取暖校舍的供暖设施进行改造,火炉供暖已成为历史。
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项目学校教师、学生对各省区“全面改薄”项目进行了综合满意度网络测评,宁夏综合满意度得分位列全国第三。
关爱为先、倾斜照顾——弱群体强关注
一见面,杨文忠就和记者算起了账:乡镇补贴每月520元、农村教师补贴每月300元,这是全区农村教师都享有的。另外,灵武市每月给农村教师补贴交通和午餐110元。此外,自己还是自治区骨干教师,灵武市每月还要给800元的骨干教师津贴。
杨文忠是灵武市崇兴镇杜木桥村小学校长,已在农村从教20年。算起来,自己每月比城市教师多不少钱,“我不想离开农村,还要继续在农村学校待下去”。
这还不是最高标准。按照自治区规定,乡镇补贴人均可达到800元以上,山区最高可达1100元以上,川区个别县(区)最高可达1800元。在教育部公布的乡村教师补贴标准中,宁夏位列全国第二。
此外,自治区坚持职称评定向乡村教师倾斜,2013年将县(区)教师高级职称比例由原来5%调整为8%。2016年起,对长期在农村中小学校工作且现仍在岗、连续工作15年晋升中级职称、连续工作25年晋升副高级职称,不受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直接参评。
一系列以关爱为先、倾斜照顾为主的民生“实招”,让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扎下了根,让特殊人群得到了“阳光雨露”:
——敢为人先,实施营养改善计划。2011年,自治区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让西海固地区11个县(区)、1216所义务教育学校、26.6万名学生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营养餐。根据检测数据,实施范围内国家试点县学生平均身高增加了0.8厘米,营养不良率由4.7%降低到3.9%。
——完善机制,全力保障特殊群体就学。认真贯彻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两为主”“两纳入”政策,不设门槛,做到应入尽入,保证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99%在公办中小学校就读。对随迁子女实行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特事特办,残疾孩子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近5年来,投入近4000万元,新建、改扩建11所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设备、各类功能室、生活设施等从无到有,全部达到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
创新引领、内涵提升——山沟沟跃云端
在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所有课堂上,都会或明或暗地贯穿四个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这是学校的四问四答教学法,着眼于探究式教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才能建立起探究的意识、培养起创新的素养。”该校副校长张宏玉介绍说。
作为全区首批创新素养教育试点校,该校组建了创新和课改工作室,重构了所有课程和活动,细心呵护孩子的兴趣,在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引导培养上下足功夫,让创新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教学、德育等方面全面落地。
从2015年以来,自治区在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启动实施以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创新素养教育实验试点工作。重点围绕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实施家校共育等几个方面开展。
“我们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稳步推进的原则。”张可生介绍说,目前探索研制出了适用于创新素养教育的区域、学校、教师、学生四个评价量表,研制出了对创新素养教育成果评选的案例、创客故事、创新项目、论文等四大类成果评价量表,各地各学校也形成了许多创新教育实践的模式、课程和方法。
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实验试点学校从2015年的3个市、县(区)的16所扩大到目前覆盖全区所有市、县(区)的649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参与实验试点的教师从1200人扩大到4.3万人;实验试点的学生从1.3万人扩大到目前的46.2万人。
一时间,创新成为引领宁夏义务教育下一步内涵发展的动力源。
创新的宁夏,自2013年以来,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任务,整合资源建成了服务全学段和社会公众的宁夏教育云平台。今年7月,教育部批复宁夏开展“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建设。
创新的宁夏,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扩面提升工程,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组织县域内城乡之间、强弱学校之间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积极构建“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等发展合作机制,实现了办学理念、教育资源、管理方法、特色品牌等方面的共享,促进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在近年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自治区连续取得良好成绩,其中,在2016年八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行为、四年级音乐作品赏析能力、四年级音乐听辨能力和绘画创作能力等三个指标位列全国第一。
“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六十一甲子。如今,在教育的引领下,昔日的米粮川正在变成“教育川、人文川”。
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目标迈进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 李秋玲
金秋九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华诞。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宁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教育事业更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全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多年来,宁夏始终把大力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在全区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后,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小省份也能办大教育的决心和气魄,把工作重心及时转移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来,在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不断发力,使宁夏成为西部地区以省为单位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的省份,推动全区义务教育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变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并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号召。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将在大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把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列入永不竣工的重大民生工程,补齐短板,夯实根基,力争使全区义务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义务教育的迫切需求,为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新宁夏作出新的贡献。(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记者 禹跃昆 王友文 陈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