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当前位置: 文化>

涵养政德

作者:admin 时间:2018-10-26 11:21:58 点击:76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为政者的道德操守有比较高的要求,不少政治家、思想家都强调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也讲:“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些都体现了对为政者政德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并对“立政德”的内涵和要求作了深刻阐述,强调“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为政以德的丰富思想,从中获得启发、得到滋养,有利于领导干部立政德。

  在古人看来,修身是为政以德的基础。为政者必须重视自身道德修养,首先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较早提出了为政者“修己”的思想:“修己以安百姓”“其身正,不令而行”。意思是说,对为政者来说,修身至关重要,修己而身正,身正才能正人、安百姓。此后,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为政者要修身。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夫为政者,廉以洁己,慈以爱民,尽其在己者而已”。他认为,做到清廉爱民,需要在主观上努力修身。虽然古代社会为政者修身的内容主要是传统伦理纲常,许多内容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但强调经常对思想、精神进行涵养,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这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党历来强调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来抓。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才能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立好政德。

  古人讲为政以德时,特别强调勤政为民。之所以特别强调勤政为民,是因为为政者能否做到仁爱民众、理顺民意,关系到民心向背、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我国古代商周之际,勤政为民思想就已经萌芽。《尚书·盘庚》中有“重我民”“施实德于民”的说法。西周政治家周公旦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保惠于庶民”的思想。孔子、孟子的勤政为民思想流传最广,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宋代程颐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勤政为民体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心向背的重视。今天党员、干部立政德,更要做到勤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重义轻利也是我国古代对为政者的重要道德要求。中国历史上对如何处理义利关系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孔子提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荀子也讲:“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宋代程颐认为,“夫利,和义者善也,其害义者不善也”。总体上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义利问题的基本观点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义利统一,主张不谋私利、不计近功。这是为政以德的重要道德准则。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处理好义利关系依然十分重要。作为党员、干部,就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领导干部更是要时刻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利用权力谋取一己私利,而要克己奉公、戒贪止欲,真正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曹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