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当前位置: 历史>

解放军番号大起底:数字背后的血脉谱系

作者:admin 时间:2018-10-19 12:47:25 点击:7461

解放军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个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主要的武装力量,简称人民解放军或解放军,其历史可追溯至1927年的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称之为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在这一时期,红军以军为战略单位,辖数量不等的师或纵队,其番号最大编至第37军。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的前提下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改编,共同对抗日本侵略军。所有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8路军(后改称第18集团军)和新编第4军。


·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主要以纵队为战略单位,辖数量不等的师或旅。这些部队在战火中逐渐壮大,先后发展为西北、中原、华东和东北4大野战军以及华北军区部队,并开始逐步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1948年 野战部队跨战略区作战

不同战略区部队间的战役协同逐步增强,势必要求统一指挥、统一编制。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人民解放军要“有计划地走向正规化”。在《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中提出:“我军现有武装力量,计为51个步兵纵队,168个旅”。同月,中央军委做出《关于建军方针及部队编制等问题的决定》,指出“我正规军须要发展至210个步兵师,编组为20个兵团,70个军”。在此前提下,华东野战军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批准下,于10月29日将在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整编第96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这是解放军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军。


·1948年9月,中央军委做出《关于建军方针及部队编制等问题的决定》

《决定》指出:“我正规军须要发展至210个步兵师,编组为20个兵团,70个军”。在此前提下,华东野战军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批准下,于10月29日将在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整编第96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这是解放军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军。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

东北野战军所属各纵队率先改编为军。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发出《各野战军番号按序数排列的指示》

《指示》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野战军依次改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所属各野战纵队按全军统一顺序排列。同年2月起,第一、第二、第三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部队陆续根据《指示》将各纵队改编为军。


其中第一野战军7个军(第1、2、3、4、6、7、8),第二野战军与中原军区3个兵团10个军(第10、11、12、13、14、15、16、17、18、58军),第三野战军与华东军区4个兵团16个军(第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军),第四野战军与东北军区2个兵团13个军(第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军),华北军区3个兵团11个军(第60、61、62、63、64、65、66、67、68、69、70军)。以上总计57个军,按军辖3个步兵师编组(第四野战军各军起初辖4个师,南下华中后改为3个师)。


·1949年5月

由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改编的第8军奉命与绥蒙军区合并为绥远军区,番号撤销。该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被裁减的野战军。同时,由华北军区第7纵队改编的第69军番号撤销,部队改编为独立师。但是同月,第19军组建,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的番号为56个军。


·1949年7月

第51军组建;9月,国民党军第120军、第81军起义后,分别改编为西北独立第1军、西北独立第2军。同月,第58军番号撤销,军部与河南省军区合并。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的番号为58个军。


·1949年11月

第52军、第53军组建。同月,第70军番号撤销,所属部队编入其他部队;西北独立第1军番号撤销,改编为西北独立第1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的番号仍为58个军。


·1949年12月

西北独立第3军,第9军、第36军、第37军组建。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的番号增至62个军。


·1950年1月

第5军组建。但是同时,第30军、第35军撤编。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的番号为61个军。


·1950年5月起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部队开始陆续裁撤,番号逐次减少。5月下降为60个军,9月则为57个军,11月已经是53个军了。


由此看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番号最多时,为1949年12月,共有62个军,而且存在时间只为1个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编制先后出现过70个军的番号,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至第55军、第58军、第60至第70军、西北独立第1至第3军,但70个军的番号没有同时存在过。需要指出的是,在解放军军级单位的历史中,第56、第57、第59军的番号从没使用过,而第11、第49、第69军的番号则有第二次采用。


70个军缘何只有69位首任军长?


按常理,70个军应该有70位首任军长。但是,在这70个军里面,有一个军的成军时间非常短,短到连军长都未配上,就被撤销了。这个军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0军。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十四纵队改称为人民解放军第70军,甘渭汉任军政委,石志本任副军长,高厚良任军参谋长。1949年9月,第七十军番号撤销时,军长尚未配上,部队缩编为第207师。中央军委为什么在这么短时间内就撤销这个军呢?原因是聂荣臻、薄一波和唐延杰有一个建议。该建议原文为:“报军委:七十军为紧缩机构便于整训,提议将该军缩编为一个师,我们同意(现该军辖两个师共11916人,每连不满百人)。拟将军直改为师的直属架子,所属两个师直的勤杂人员可充实连内,而干部除另外分配外可入军大学习。以上编组调整是否有当,请示。聂、薄、唐申齐(1949年9月8日)”。为此,第七十军的首任军长就成了空缺。


其实,还有一个军,比第70军的番号撤销更早,而且军长、政委都未配上。这个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1949年1月,华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时,只任命了周彪为副军长、漆远渥为副政委,没有任命军长和政委,5月,第69军的番号被撤销。事实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是有首任军长的。是因为在1951年1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23兵团从朝鲜胜利回国,驻河北定县。1952年12月15日,第23兵团改编为第69军。1953年3月,中央军委任命董其武为第69军正兵团级军长,裴周玉任军政委。由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首任军长便产生了,他就是董其武。


大精简:70军变为18集团军


在1952年至1961年间,解放军又有3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保留31个陆军军,撤消35个军的番号(第2、3、4、5、6、7、9、10、11、17、18、19、22、25、29、30、32、33、34、35、36、37、43、44、45、48、49、51、52、53、61、62军、西北独立第1、2、3军),其中第11军和第49军的番号被撤消两次。此外第15军拨给空军改编为第15空降军。在裁撤的这些军中,有的集体转业到地方从事经济建设,有的调入海军和空军,还有的改为地方军区。


“文革”期间,解放军恢复了5个军的番号,即第11、第17、第19、第29、第43军,加上之前的31个军,共计36个军。其中沈阳军区6个军(第16、23、39、40、46、64军),北京军区8个军(第24、27、28、38、63、65、66、69军),兰州军区3个军(第19、21、47军),武汉军区4个军(第1、17、43、54军)、济南军区3个军(第26、67、68军),南京军区3个军(第12、20、60军),福州军区2个军(第29、31军),广州军区3个军(第41、42、55军),昆明军区2个军(第11、14军),成都军区2个军(第13、50军)。1973年2月,第17军撤消番号,陆军军的数量又减为35个。


1982年9月,中央军委下达《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1982年12月至1983年3月,部分陆军军进行编组合成集团军试点,将军区领导的独立兵种师划归陆军军建制,为全军体制编制改革趟路子,并提供战备训练、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经验。1984年4月,实行陆军合成集团军编制试点任务的北京军区第38军和沈阳军区第39军,各有一个主力师开始执行机械化师编制,这是军队建设新时期我军最早的两个机械化师。第38军和第39军也是全军最早实行合成集团军编制的陆军野战军,直至今日,仍是全军仅有的两个机械化集团军。


1985年6月10日,我国政府决定军队员额减少100万。陆军部队的建制单位撤消1/4,现有的35个军,按照“去新留老”的基本原则,撤消了其中11个军的番号,分别是:第11、第19、第29、第43、第46、第50、第55、第60、第66、第68、第69军。保留的24个军则全部组建为合成集团军。


1997年至2003年,我国政府又两次宣布裁军。如1998年9月撤消了第28、第64、第67集团军。2003年10月撤消了第23、第24、第63集团军。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集团军数量为18个,其中沈阳军区3个集团军(第16、第39、第40集团军),北京军区3个集团军(第27、第38、第65集团军),兰州军区2个集团军(第21、第47集团军),济南军区3个集团军(第20、第26、第54集团军),南京军区3个集团军(第1、第12、第31集团军),广州军区2个集团军(第41、第42集团军),成都军区2个集团军(第13、第14集团军)。这18个集团军一直维持至今。


番号背后的感情色彩


如果仅仅将解放军的番号视为记录历史沿革的一串数字工具,那就小看了时间的力量。经过岁月的酿造之后,这些普通甚至枯燥的数字竟具有了特殊而醇厚的感情色彩。番号的数字是军人寄托回忆、感情,乃至“迷信”的对象。


党史上最早、最著名的一次“番号迷信”,发生在1928年4月。当时,在著名的井冈山会师之后,中共成立了第一支以“红军”命名的队伍,但是,这第一支队伍的番号却不是“1”,而是“4”,即红军第四军。


后来在接受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时,朱德解释了选择“4”这个数字的原委:“要保持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铁军’的大名,它在大革命中是我们革命的堡垒。”


据专家研究,“八一三”事变后,叶挺向蒋介石提出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让我来集合仍留在南方的红军和改编这些军队”的建议,并说改编后番号叫“新四军”。蒋介石接受了叶挺的建议,番号则得到了国共两党的认可。蒋介石认可“新四军”,是他任总司令的北伐军中有个第四军。毛泽东认可“新四军”,是他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个军是红四军。


原来,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北伐的8个军中第四军共产党员最多、战斗力最强。由著名将领张发奎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北伐铁军,而其中以共产党骨干组成的“叶挺独立团”又是这支铁军的前锋。于是“4”成为共产党军队格外看重的一个数字。在战争年代,番号往往成为一种带有感情色彩,乃至某种神秘主义的东西。


1949年之后,虽然国内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战争爆发,但番号承载的情感意义却丝毫没有减弱。一方面,战争年代的故事随着番号代代流传;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若干次小规模的

出国作战,以及不断换防、裁撤、合并的经历,又在继续赋予番号独特的意义。


部队中基本都可以在军史馆、师史馆里看到一张谱系表和一张转战图。谱系表就是这支部队的“家谱”,它是一张记录了血脉传承关系的图表,从中可以读到番号流转的过程。而转战图则从地理的角度记录了这支部队的历史,一般是一张中国地图,并显示出邻国朝鲜、越南,用红色的箭头在图上标注出转战的经历。


正因为数字成为血脉谱系中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一轮轮的裁撤和合并过程中,每一支部队都希望留下自己的番号,不想让这个数字的历史终结。


在番号裁撤的选择之中,不同部队之间的强弱关系便显示出来了。“如果番号背后的军队实力强大,那么就很难被裁掉。林彪昔日的部队战功卓著,因此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留下的番号最多,至今仍有7个存在。


如果被裁撤的部队实力相当,那么就需要一些其他的解决方法。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第54军,

它由原第45军和原第44军合并而来。根据一些老战士的口述,这两支部队都想保留自己的番号,最后是周恩来出面才得以“摆平”——他说服双方都各保留一个数字,最终合并成了54军。


另一个特殊的例子是有“济南第一团”之称的235团。在1998年的“师改旅”当中,它由陆军第27集团军第79师第235团改为了陆军第27集团军第235旅——可以看到,团的番号保住了,师的番号则消失了,这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对于这个团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因为这个番号的历史可以续写下去;而相应地,79师的番号则终结了发展历程。


一个部队的历史就像一个新兵的成长史,如果衣服都没洗白过、那就没价值。洗得越白,越有补丁,说明你越有资历。无论哪个领导,去了一支部队后如果看到那些有历史的番号,怎么都得高看一眼,感情上都会更加接近。而一个新兵进了一个有光辉战史的部队,在特殊的番号光环之下,也无形之中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附:18个集团军的历史沿革


第1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4军(湘鄂边工农武装)、红6军(秋收起义武装)、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晋绥军区第1纵队、第一野战军第1军。1985年第1军和第60军大部合编为陆军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是原第一野战军唯一保留下来的军级建制部队,驻防浙江,承担极其重要的使命,所属某师为全军第一个两栖机械化步兵师。战斗模范团、硬骨头六连、刘四虎、嵇琪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第12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74师,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第129师一部和太行军区一部,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二野战军第12军,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1985年第12军和第60军一部合编为陆军第12集团军,该集团军有“二野劲旅”的美誉,目前为旅营制集团军,驻防苏北。光荣的临汾旅、百将团、朱德警卫团、王克勤、王杰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第13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73师,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一部、第二野战军第13军。1985年第13军和第50军合编为陆军第13集团军,驻防重庆。该集团军战力超群,装备精良,为西南柱石,夜袭常胜军、群众工作模范团、山达、梁强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第14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的山西青年学生组建的抗敌决死第1总队,此后改编为抗敌决死第1纵队兼太岳军区、决死第1旅,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一部、第二野战军第14军。1985年第14军和11军合编为陆军第14集团军,驻防云南。该集团军为山西新军延续下来的最大建制部队,擅长山地丛林作战,老山英雄连、猛虎连、李海欣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第16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5团和红12团,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为八路军第2纵队、冀鲁豫军区,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第二野战军第16军,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16集团军,驻防吉林,2003年并入撤消的第23集团军大部,实力为全军第一。该集团军历史悠久,累计歼敌70余万人。模范红5团、老虎团、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模范红九连、董存瑞、苏宁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第20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闽东独立师,抗日战争时期为新四军第1师主力部队,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新四军第1纵队、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三野战军第20军,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1985年第20军与第43军一部合编为陆军第20集团军,驻防河南。该集团军率先在全军实行旅营编制,享有`“百旅之杰”的美誉,承担战略预备队的重要使命。沙家洴连、杨根思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第21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28军,抗日战争时期为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各一部,解放战争时期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2纵队和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后并编为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再改称第三野战军第21军,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1985年第21军和第19军一部合编为陆军第21集团军,驻防陕西。该集团军享有“拂晓劲旅”的美誉,目前为旅营制集团军。金刚钻团、老虎团、王连生、李润虎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第26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后发展为鲁中军区一部,解放战争时期编为山东野战军第4师和第9师,后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再改称第三野战军第26军,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26集团军,驻防胶东半岛。该集团军享有“沂蒙雄师”的美誉,目前也为旅营制集团军,所属部队保留了原26军、46军、67军的精华,可谓三军合一。开国阅兵第一师、冲山阻击营、李家发、孙兆群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第27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昆仑山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山东纵队第5支队、胶东军区,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山东野战军第5、第6师、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第三野战军第27军,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27集团军,驻防河北。该集团军享有“胶东雄师”的美誉,目前为旅营制集团军,集中了原27军、28军、63军部队的精华。济南第一团、淮北支柱营、桃林岗连、马石山十勇士、戴先运、郭恩志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第31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军区特务团及地方部队,后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再改称第三野战军第31军。1985年第31军与第29军合编为陆军第31集团军,驻防福建。该集团军是三野后起之秀的代表,现直面台海,使命重大,,为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济南第二团、青州连、军事过硬红四连、一英八模黄相和、三栖精兵何祥美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第38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5军、红25军、红75师各一部,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第1巧师第343旅和第3科旅各一部,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为山东野战军第1、第2师,后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再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纵队、第四野战军第38军,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38集团军,驻防河北。该集团军享有“万岁军”的美誉,为全军最早的两个机械化集团军之一,全军重点建设部队,备受军委重视,实力雄厚,战力强悍。红二连、钢八连、安东卫连、何万祥、史德洪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第39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15军团,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34旅、八路军第4纵队、第5纵队、新四军第3师,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东北人民解放军第2纵队、第四野战军第39军,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39集团军,驻防辽宁,1998年并入撤消的陆军第64集团军一部。该集团军为我军序列中唯一的“红军集团军”,享有“先锋军”的美誉,为全军最早的两个机械化集团军之一,全军重点建设部队,地位重要,装备精良,汇集了“东北头等主力师”“共和国第一机械化师”“黄麻星火红军团”“科技练兵模范营”“神枪手四连”等著名英雄劲旅和荣誉单位,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威慑力。


第40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后发展为鲁中军区一部)与冀察热辽军区一部,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第四野战军第40军,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40集团军,驻防辽宁,1998年并入撤消的陆军第64集团军一部。该集团军享有“旋风军”的美誉,目前为旅营制集团军,承担战略预备队的重要使命。铁拳团、渡海先锋营、翠岗红旗连、赵兴元、雷锋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第41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第3纵队,后并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再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4纵队、第四野战军第41军。1985年第41军和第55军一部合编为陆军第41集团军,驻防广西。该集团军因塔山阻击战扬名天下,享有“塔山雄师”的美誉,塔山英雄团、穿插英雄连、任常伦、李向群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第42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解放战争时期的辽东军区3个独立师,后合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5纵队,再改称第四野战军第42军,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1985年第42军和第55军一部合编为陆军第42集团军,驻防广东。该集团军享有“岭南雄师”的美誉、红一团、黄草岭英雄连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第47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湘东红军独立第1师,后为红6军团,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南下支队,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0纵队、第四野战军第47军,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1985年第47军和第19军一部合编为陆军第47集团军,驻防陕西。该集团军享有“猛进部队”的美誉,目前为旅营制集团军,承担战略预备队的重要使命。红军师、英雄四连、邱少云、欧阳海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第54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叶挺独立团(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抗日战争时期分别为冀热辽军区、陕甘宁边区及新四军第3师各一部,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为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第7纵队和第8纵队,后分别改称第四野战军第44军和第45军。新中国成立后以第45军为主,并编为第54军,参加过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反击和中越边境自卫反击等作战。1985年第54军与第43军大部合编为陆军第54集团军,驻防河南。该集团军享有“铁拳部队”的美誉,目前为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所属部队历史为解放军中最悠久。铁军师、猛虎师、叶挺独立团、秋收起义红二团、徐洪刚、武文斌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第65集团军 前身可追溯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秋收起义军,后为红1师,抗日战争时期发展为冀察军区所属郭天民纵队和刘道生纵队,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华北军区第2纵队、第一野战军第65军,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65集团军,驻防河北,该集团军集中了原24军、65军、66军部队的精华。开放第一师、大功团、基层建设模范连、魏成科、吕顺保、董来扶等为其主要英模代表。

       信息来源:国家人文地理   (参考资料:胡博:《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方可成 夏以华:《番号解码——数字背后的中国军队血脉谱系》叶青松:《解放军历史上70个军缘何只有66位首任军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