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倡导节约之风 完善治理体系筑牢民生安全之堤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笔者认为,这一指示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阐明了制止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提供了行动遵循。
小米粒承载大民生。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问题是人类健康、生存最基本的保障。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果“饥者不得食”,则民生就无从谈起。所以说,重视粮食,乃民生之首。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温饱问题始终是首要任务,只有在任何时候都有产能,做到粮食安全有保障,才更有底气面对风险挑战。重视并保障粮食安全,既要重视耕地、善待耕地,重视农业科技,扩大生产、提高产量,储粮于库、藏粮于民,也要节约粮食、珍惜粮食,杜绝铺张浪费。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要大力整治浪费之风,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今年,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的影响,全球粮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从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的战略大局考虑,必须坚决杜绝浪费粮食行为,形成全民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节约风映射真文明。中华民族素来具有勤俭节约、节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有着爱粮节粮的优良传统。“勤以修身,俭以养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的真实写照,告诫着我们,节约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一种力量、一种责任。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民族危难时、在艰苦卓绝的险恶环境中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餐饮浪费,不是舌尖上的小问题,而是思想意识里的大问题。厉行节约,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是对食物的尊重、对农民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社会文明的尊重,它体现一种文明、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映射社会文明的社会风尚,也是我们珍惜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必然要求。“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国无俭不兴。勤俭节约,既是每个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修养,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
倡勤俭节约之风,筑民生安全之堤。这一重要指示从制度建设、政策机制、宣传教育、氛围营造等层面对治理餐饮浪费现象做出了重大部署,为推动全社会制止餐饮浪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针。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能塑造人,良好秩序的维护须臾离不开好的制度。重视法律作用,加强立法工作,包括完善餐饮消费的相关法律,明确餐饮消费的行动准则,加强行业规范建设与法律规制,制定餐饮浪费的全面、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并制定相关处罚措施。强化监督检查工作,把餐饮经营和消费行为纳入法治化轨道,从制度上遏制餐饮浪费,把公款浪费、“剩宴”等现象关进制度的笼子。其次,建立完善相应政策机制,例如建立节约用餐激励机制、铺张浪费惩戒机制、节俭消费监督机制、浪费消费检查机制、餐饮浪费的举报机制等,形成不敢、不能、不想浪费的长效机制。再次,要加强宣传教育,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式,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的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宣传教育体系,促使人们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观,把勤俭意识、节约观念、适度消费理念植入人们心田,形成健康向上的节俭型餐饮文化。最后,要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和餐饮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在全社会营造起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氛围,切实培养厉行节约的习惯和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着眼民生大计,倡导节约之风,完善治理体系,保障粮食安全,就能筑牢民生安全之堤。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