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当前位置: 下载>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20

作者: 时间:2024-05-29 10:35:28 点击:386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2013年12月23日)

这是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毛泽东同志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十三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往往容易麻痹松懈。因此,我首先要特别强调一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人讲到粮食安全问题,我就想到了粮票。今年是我国取消粮票二十周年。一九九三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餐第一次不再需要交纳粮票。同年五月,北京市正式宣布取消粮票,其他省区市也先后取消粮票,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我国改革发展历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我说这个,主要还不是想说成绩,成绩就摆在那儿,而是想说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曾几何时,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直接关系人的吃饭权利。曾几何时,吃饭问题始终是困扰我们的一件头等难事。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使用粮票就像是昨天的事情。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饱、饿肚子的记忆。三年自然灾害时,我在学校住校,吃的也是很差的,晚上只能喝汤,叫做“保证七分饱”。“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到农村插队,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真是“三月不知肉味”。那年冬天,家里寄来几块钱,我和同窑洞居住的同学买了几斤石槽子里冷冻的猪肉,回来还没烧就把肉切成片吃,那味道真是鲜美!后来我们说别再吃了,再吃就没得煮了。这种穷日子我们都是经历过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我们不能打包票说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问题了。我国粮食是不是过关了呢?现在还没法下这个结论。咱们不要太天真!我国历史上发生了多少次大饥荒,饿殍遍野,甚至人相食,惨绝人寰!这些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抓农业农村工作,首先要抓好粮食生产。
第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一万二千亿斤。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连续多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比较稳定地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尽管我们实现了粮食产量“十连增”,但仍然赶不上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结构的不断变化,产需缺口不断加大,进口持续大幅增加。今年粮食产量比十年前的二00三年增加了三千四百二十五亿斤,但今年前十个月谷物就净进口一百九十七亿斤;前十个月,大豆净进口九百九十五亿斤,而十几年前我们还是出口国。
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量将呈刚性增长趋势。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新增人口六百五十万人,新增城镇人口约二千一百万人,每年因人口数量增长就要增加粮食需求上百亿斤,加上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和农业人口进人城镇,增加的粮食需求就更多。到二0二0年,预计粮食需求量将达到一万四千亿斤左右。满足如此巨大的粮食需求,压力可想而知。粮食等农产品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还会持续,相当长时期都不会逆转。
在粮食问题上,我们现在是紧平衡。紧平衡,一是解决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二是防止粮食供应宽松后造成粮价下跌、影响种粮积极性,这是一个两难。紧平衡是个技术活,是在走钢丝,这边调一调,那边调一调, 调不好就失衡了。我们想达到一种理想状态,但拿捏好分寸取决于我们的水平,也取决于大环境。
总体看,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我们的饭碗必须牢端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第二,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看看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美国是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国、农业最强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欧盟的大国也是粮食强国。这些国家之所以强,是同粮食生产能力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全世界有七十亿人口,正常年景下每年能生产的谷物也就是二十五亿吨左右,能进入国际贸易的只有三亿吨左右;每年生产的大豆约二亿五千万吨,能进入国际贸易的还不足一亿吨。现在,全球每年粮食贸易量大约六千亿斤,相当于我国粮食需求量的一半;大米贸易量在七百亿斤左右,仅相当于我国大米消费量的百分之二十五。从世界谷物市场中我们还能够进口多少?更何况,即便我们能把国际市场上的谷物都买过来,也不够我们吃半年的。所以,我们的立足点、着眼点是,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饭碗里必须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
怎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过去我们强调保全部、保所有品种,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唯一选择, 而我们基本也做到了。现在,国内粮食需求增长很快,粮食安全要靠自己保全部,地不够,水不够,生态环境也承载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党必须明确,保谷物、保口粮,决不能以为可以放松粮食生产了,仍然要坚持一刻也不放松,因为实现有质量的这“两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三,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关于耕地问题,我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集中讲了,这里要再强调一下。在这个问题上,反复敲敲警钟,没有坏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如果耕地都非农化了,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
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尽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耕地数字有所增加,形成了账面数字的变化,但实际耕地还是那么多。这些耕地都在耕种,并没有闲着。调查的统计,土地数量增加了,并不等于产能增加了。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还要提出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极而言之,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大家立了军令状,必须做到,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这些年,工业化、城镇化占用了大量耕地,虽说国家对耕地有占补平衡的法律规定,但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地等情况普遍存在,特别是花了很大代价建成的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也被成片占用。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你在城郊占了一亩高产田,然后到山沟里平整一块地用作占补平衡,这两块地能一样吗? 质量相差甚远,这样的一亩地甚至二亩地不能顶一亩高产田用啊! 这不是“狸猫换太子”吗?在耕地占补平衡上玩虚的是很危险的,总有一天会出事。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数字,我国水田和水浇地只有四亿九千五百万亩和四亿二千一百万亩,合在一起不到耕地总面积的一半,却提供了七成以上的粮食和八成以上的主要经济作物。水田和水浇地是我们的保命田。近十几年来,仅东南沿海五省的水田面积就减少了一千七百九十八万亩,相当于减掉了一个福建省的全部水田面积。这样的“占补平衡”必须下决心改变。
“有肥无水望天哭,有水无肥一半谷。”解决靠天吃饭问题,根本的一条是大兴农田水利。我们在农田水利方面欠账很多,好多地方还在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本,这个欠账要下决心补上。既要重视大型水利工程这样的“大动脉”,也要重视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抓紧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
农民说,“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安全。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要舍得下气力、增投入,注重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着重解决好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第四,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这方面,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
粮价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战国时期李悝)就说:“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保持粮价合理水平,要兼顾好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农民愿不愿意种粮、愿意种多少粮,关键看种粮能给农民带来多少收益。我到一些地方调研,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现在化肥、种子等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快于粮价上涨幅度,种粮比较效益越来越低,种一亩粮的收人还比不上外出打几天工。怎样实现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同步发展?这是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现行农业补贴政策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民是欢迎的,但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吃大锅饭现象。今后,大的方向不能变,补贴总量不能减,数量还尽可能增,但具体操作办法要完善,调整优化补贴方式,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要继续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价格水平,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
从长远看,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探索实行目标价格政策,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价格低时补生产者、价格高时补低收人消费者的机制。
第五,搞好粮食储备调节。设立常平仓是我国的传统,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地域广阔,国家粮食储备适当多储一点、 多花一点钱,安全系数高一点是必要的,但也要讲性价比、讲效率效益。政府也不能完全包揽,要调动市场主体收储粮食的积极性,有效利用社会仓储设施进行储粮。
要管好用好储备粮,这是保百姓饭碗的粮食,不能平时老说库盈囤满,真到急用时却拿不出来。古今中外这方面教训多得很!《诗经》中就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句子。近年来,国家粮库里出的案子不少,对违法违纪案件要严肃查处,决不能任由“粮耗子”折腾糟蹋。
第六,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央义不容辞,承担首要责任。中央财政要从重大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科技创新推广、信息化服务、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产区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不能把担子全部压到中央身上。
为什么要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就是各地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切实保护耕地。当然,我们要保护好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要强化对主产省和主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不能让生产粮食越多者越吃亏。
近年来,随着粮食产销格局变化,我国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南方一些重要粮食主产区逐渐变成主销区,南粮北调变成北粮南运。目前,全国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粮食产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商品粮、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粮食调出量来自十三个主产省区,其中北方主产区贡献度不断提高。这种地域格局变化,给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挑战。因为北方地区明显缺水,这是粮食生产的最大制约。另一方面,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生产比重不断下滑,平衡区自给水平下降,主销区产需缺口加大。
粮食生产呈现向主产区集中趋势,有利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但是,也要看到,粮食生产和调度风险也在集中。大家都懂得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保粮食安全也要注意这一点。任何省区市,无论耕地多少,都要承担粮食生产责任。如果一个地方真把粮食生产搞没了,就是抛弃了责任。有关部门要拿出点硬约束,让地方特别是粮食主销区切实落实责任。
第七,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内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为了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供求缺口,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给农民就业和增收带来大的影响。
积极稳妥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国外农业资源是一项长期战略布局,实际上我国一直在实施。据测算,通过国际贸易和合作,我们利用了国际上相当于七亿亩播种面积的土地生产粮食和大豆、棉花、糖料等农作物。现在,有必要积极稳妥扩大这一战略布局,但必须谋定而后动。在全球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格局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突然大幅度增加进口、越过拐点之后,必然引起全球粮价暴涨,那就会引来污水泼身,政治上、外交上、贸易上都得不偿失。而到人家那里租地、买地或搞合作开发,也绝非易事。南美、非洲等虽然有大量可开垦的耕地,但需要大量投入,真见成效也需要一个过程。土地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个敏感问题,容易在一些人挑唆下引发民族主义情绪。因此,推动农业走出去,要充分研判经济、技术乃至政治,上的风险,提高防范和应对能力。
首先要搞清楚哪些农产品是国内必保的,然后再去搞清楚进口到底进什么、进多少、从哪里进、以什么方式进。我国农业走出去往哪里去、以什么方式进行开发、生产出的农产品如何利用等问题,都要作过细的研究。进口也要注意安全,一是物种安全,二是不要形成垄断,被对方卡脖子。要借鉴国际大粮商的做法,到全球各地粮仓去建仓储物流设施,人家生产我们采购,掌控了粮源就掌控了贸易,就掌控了定价权。同这些全球化的百年老店去竞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真本事才行,但一定要去争,我们这么大的国内市场,要有打造我们自己的国际大粮商的信心。国有企业走出去,要健全体制机制,防止出现“富了和尚穷了庙”现象,最后国家投入打了水漂。
有一点必须讲清楚,我们说适当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绝不意味着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的大政方针有任何改变,决不能将此误读为可以放松国内粮食生产,那就会误大局、误大事。
第八,高度重视节约粮食。我国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环节存在大量浪费现象,餐桌上的浪费尤为惊人。这与社会上存在的讲面子、讲排场的陋习有关。有人作过调查估算,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高达二千亿元,相当于二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前些天,媒体报道,一所大学食堂的垃圾桶里经常有白花花的馒头和米饭,清洁工看着心痛,捡起来再吃。这方面例子不在少数,一些大学食堂成了浪费食物的“天堂”,触目惊心!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必须坚决刹住!
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小时候都接受了这方面的严格家教,不要说剩饭,就是一粒米家长也不让浪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节约粮食的内容,应该从小给孩子们灌输,弘扬勤俭节约的好风尚。要加强节约粮食工作,从餐桌抓起,从大学食堂和各个单位食堂、餐饮业抓起,从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抓起,从每个家庭抓起,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同时,要注重解决粮食在收储、销售、加工过程中的浪费,这方面的问题也是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