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高校辅导员如何从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
因为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此结识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学工前辈、同仁,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许多老师讶异于做网络思政的老师们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去写网文,去研究新媒体,去研究“0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交流中也有许多老师讲到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辅导员平时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太多了,根本无暇顾及其它。
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高校辅导员如何才能从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育人工作上。后来,在与一些老师交流后,对这个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其育人渠道主要在于课堂,而高校辅导员的育人却是方方面面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有九项,其中有五项职责直接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另外四项也间接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要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开展。有些老师一直说自己每天埋头于无比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根本无法抽身去与学生交流,做思想工作。但反过来想,若无这些琐碎的事务工作,我们的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工作又将如何开展呢?因此,我们要正视这些事务性工作,利用事务性工作,做好我们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要学会善假于物,学会借力,用好三支队伍。
第一,用好助班或助导队伍。许多高校有建立助理班主任、助力辅导员制度。辅导员要善于挖掘和培养这支队伍,使之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成为自己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提升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当分担手头的事务性工作,使之真正成为一名校园里的“小老师”,帮助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第二,用好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班级学生干部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辅导员必须重视这支队伍,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切实发挥这支队伍的管理作用,做好学生干部的“传帮带”工作,确保学生干部优良传统得以延续,努力将其锻造为一支助力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生力军。
第三,用好大学生党员队伍。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思想上进、表现优秀的一部分,他们是学生的中坚,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他们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政治素质。他们可以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和学校的有关重要精神、信息传达给同学,同时也能第一将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反映给学校,是党组织连接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必须用好这支队伍,发挥其党员的先进性、模范性,带领同学们乐学好学,传递文明,做好思想引领工作。辅导员要引导、鼓励他们加入到党支部建设、班级管理工作中来,使之成为支部建设和班级管理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善于培养他们的实操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如此一来,既提升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又达到了辅导员开展实践育人的目的。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要提升新媒体运用能力,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高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式。
目前,还有一部分老师不懂或不熟悉新媒体,不懂大数据,不懂可视化技术,这些可能是我们的短板,也正是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和提升的。
新媒体时代,大数据大势所趋,目前市面上开发的各类办公App,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它们的出现,让辅导员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专心做思想引领工作,而不是终日埋没在事务性工作中。不少高校都建立了高校学生网络服务中心,采取线上办公,简化了许多事务性工作的办理程序,办公网络化、信息化从很大程度上帮助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提升网络素养,增强新媒体运用能力。
新时期,新媒体技术发展飞快,高校辅导员必须适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学生思想特性,主动学习新媒体知识,掌握新媒体发展理念,提升新媒体运营、操作能力。学会借力,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和技术,提升自己的育人实效,落实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教书育人重要使命。
事务性工作对辅导员来说,也是职业生涯中的一种累积。有老师说,没被事务性工作缠身过的辅导员不 敢说自己是辅导员。正是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培养了辅导员坚强的品格,磨炼了辅导员的意志,丰富了辅导员多彩的生活,开创了辅导员别样的人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事务性工作是辅导员累积经验的渠道,是辅导员接近学生的机会。恰恰是大量事务性工作的积淀,才成就了辅导员异于常人的能力。
今天,我们探讨高校辅导员如何从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 并非说辅导员可以不做事务性工作。意在引导辅导员正确认识思想引领工作与事务性工作的内在关系;意在引导辅导员如何充分利用好事务性工作做好育人工作,变琐碎为条理,变纷繁为精简,从琐细繁复的平凡事务性工作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辅导员的康庄大道;意在引导辅导员不断探究如何更科学、更有效的开展事务性工作,使工作变得更具科学性、规律性、条理性、有效性,发挥高校辅导员管理、服务育人功能,完成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使命。(作者:朱应开 泉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