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2.3%背后的中国经济答卷——从首破百万亿看经济大势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题:2.3%背后的中国经济答卷——从首破百万亿看经济大势
新华社记者陈炜伟、申铖、邹多为
0:19
/2:41
增长2.3%!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经济在疫情大考下实现正增长,经济总量首次迈上100万亿元新台阶。
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突袭,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下,作为全球率先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引擎作用愈发凸显。
2020经济成绩单:来之不易,提振信心
这个2.3%,来之不易。
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一些国家遏制打压全面升级……过去一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冲击”前所未有。
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分包装车间内检查产品包装质量(2020年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面对空前冲击,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2020年,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经济增速逐季划出一道上扬曲线。
“这些成绩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成之惟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
这个2.3%,含金量高。
去年四季度6.5%的经济增速,已经回到潜在增长水平,中国经济逐步恢复常态。全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标志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重庆市黔江区白石镇凤山村村民在抢收萝卜(2021年1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杨敏 摄)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利用外资逆势增长,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功签署,改革开放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
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平均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0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
这个2.3%,提振信心。
联合国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1年,全球经济产出累计损失将达8.5万亿美元,几乎抹去之前4年的全部增长。
工人在位于长春的一汽解放总装车间装配车辆(2021年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这一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显得更为耀眼。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报告预计,2021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三分之一。
“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表现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作用。”法国《世界报》网站文章如此评价。
0:00
/0:32
新起点再出发:未来“考卷”难度不小
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对中国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方面,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了新的大台阶。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宁吉喆表示,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远景目标仍需艰苦奋斗。
联合收割机在河北省泊头市西辛店乡大付村的麦田里作业(2020年6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新起点上再出发。2021年,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是一张难度不小的“考卷”。
放眼全球,疫情带来冲击和变数,世界经济面临不确定性,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纵观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防范化解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
近一段时间,国际机构对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普遍给出较高预测,大部分都在8%左右。
中铁十一局工人在新建福厦铁路湄洲湾跨海大桥建设现场施工(2020年1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看来,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在数字上看可能会比较高,主要是由于去年基数较低导致的。从两年平均来看,中国经济增速预计5%左右,“数字好看日子未必都好过”。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认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汇率波动、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中小企业困难等风险不容忽视。
直面挑战,更要满怀信心。
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增加值预计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位、5G终端连接数已超2亿、技能人才达到2亿人……18日发布的数据,透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后劲。
游客在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的油菜花田中拍照(2020年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顾客在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大悦城购物(2021年1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我们既要看到挑战、困难、风险的一面,也要看到机遇、有利和希望的一面。”宁吉喆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实现经济的持续恢复、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
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1月13日,海南自由贸易港2021年首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数量超百个;1月15日,62个外资项目在上海集中签约,投资额超百亿美元……新年新气象,各地正积极行动。
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制定出台《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制定出台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新年新布局,多部门谋划新招。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已经“动起来”。
在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员工在输液制剂生产线上工作(2021年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已经明确的宏观政策取向,为今年经济运行稳基调、控大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分析,宏观政策的设计,必须抓实风险防范和化解,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成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积极良好的宏观环境。
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智能机器人在福建省首家5G智慧陶瓷工厂——九牧永春智慧制造产业园区101#智慧工厂生产洁具(2021年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确保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统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经济工作八项重点任务。
在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制造分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对“骐跃”盾构机进行安装调试(2020年10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2021年稳增长压力不像往年那么大,这形成一个难得的时间窗口。”韩文秀表示,要用好这个宝贵时间窗口,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为经济持续恢复、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十四五”新开局,踏上新征程的中国经济必将乘风破浪、继续前行,为世界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一艘海轮正在停靠广西钦州港码头(2021年1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运行试验动车组列车通过徐连高铁沂河特大桥(2021年1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徐连高铁位于江苏省北部黄淮平原地区,西起徐州市,东至连云港市,正线全长约180公里。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