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教育“组团式”援青助力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援青作为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志”“智”双扶和“输”“造”血并重的特点,逐渐成为中央和国家部委、各支援帮扶省市的重点工作。教育部和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浙江、江苏等6个对口支援省市、20余所高校先后派出了1500余名教育人才对青海教育进行“组团式”帮扶,助力青海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各支援帮扶团队倾情付出,在雪域高原共同谱写了教育援青的奋进之笔,开创了教育援青“多级互动、广泛参与、扩围提质、升级加力”的新局面,助力青海教育“旧貌换新颜”,为青海涉藏州县乃至青海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学规划教育援青工作
十年来,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教育援青工作,持续加强教育援青的顶层设计,定政策、派干部、督成效,为教育援青工作指明了方向。部领导多次到青海指导推动教育援青工作,怀进鹏部长专门与青海省委、省政府领导座谈,听取教育援青工作汇报,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援青工作,加大对口援助力度。教育部会同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出台加强“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教育对口支援青海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通过中央专项下达青海省教育基建项目资金近234亿元,支持改善办学条件,丰富了教育资源供给。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大力支持青海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合作协议》、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备忘录等多个协议,助推青海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十年来,教育部与青海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四次教育援青工作会议,接续推进教育援青工作,不断巩固扩大帮扶成效。2022年4月,中组部、教育部等8个部委组织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对青海省10所高中阶段学校进行“组团式”帮扶,期望通过长期接续帮扶,使被帮扶学校基础设施条件、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生源质量、培养质量等达到省内高中阶段同类学校平均水平,有力带动县域基础教育水平整体提升。2022年6月,教育部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明确了提升帮扶县中管理水平、加强教研指导和教师培训、提高育人质量等托管帮扶重点任务,青海省4所中学入选。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教育援青工作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规范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教育“组团式”援青不断走深走实。
十年来,各援青省市和学校倾力支持、支援合作,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援青之路。6个支援帮扶省市支持青海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计划5.03万个,安排帮扶资金15.1亿元,实施援建项目近320个。在2018年、2021年的教育援青工作会上,6个援青省市教育厅(教委)分别与青海省教育厅、6个被帮扶自治州人民政府签订了三方协议。省外16所高水平大学先后与青海省4所高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细化工作举措,明确了支持路径。从2014年开始,内地发达地区12所民办高校对口帮扶青海六州6所中职学校,帮助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科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培训等工作。各层次教育“组团式”援青同向发力,助推青海教育加快发展。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青海省教育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胡希召 供图
十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高位推动教育援青工作,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全省支援帮扶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教育援青等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有关重要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事宜,有效确保教育援青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省委书记、省长多次带队与教育部沟通,亲力亲为推动青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2018年,青海省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正式签署省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建立青海省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领导每年一次会晤机制,在加强队伍建设、加速推进人才培养、深化学科科研合作、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给全体援青教育人才鼓舞了干劲,激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援青工作中。
教育援青助推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是教育援青启动最早的领域。自2001年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通过“多对一”等模式,联合10余所国内高校开展“团队式”对口支援青海3所大学建设,实现了青海省本科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全覆盖。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先后派出5名专家学者出任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几十位“两院”院士踏足高原,为青海高等教育发展献计献策。各支援高校为青海高校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到青海助教助研助学。一大批专家教授到青海高校任职或作为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各支援高校倾力支持和帮助青海高校提高办学水平,青海3所本科高校分别与支援高校开展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创新拔尖人才。青海大学从进入“211工程”、实现一本招生全覆盖,到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再到成为“部省合建”高校,实现了脱胎换骨的“三级跳”。青海师范大学先后获批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学科研能力显著提升。青海民族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实现了青海省本科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全覆盖。多年的持续帮扶推动青海省高等教育实现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脱胎换骨”式提升。
基础教育是教育援青重点关注的领域。为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北京为代表的各援青省市积极推进异地办班,把异地办班作为教育部门实施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政治任务。异地办班的模式让部分高海拔地区的学生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涉藏州县群众的普遍认可。截至2022年,有2万多名青海学生在异地完成了高中学业,他们在历年高考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在办好异地班的同时,各援青省市和学校注重发挥人才、理念和资源优势,着力强化智力帮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援青省市和援青高校为受援地区培训学校管理人员、教研员和骨干教师8000余名,安排各支援帮扶省市370余所中小学校与青海各市州中小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选派1300余名帮扶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援青教师赴青海开展“组团式”支教帮扶,通过名师讲堂、听课评教、领衔教研、跟岗培训等形式创新帮扶方式,不断提升被帮扶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专业能力。山东省投入870万元在海北州建立了远程智慧援教系统,通过远程信息技术,推动山东与海北州结对学校教师之间的备课、听课、评课、研课“四同步”目标落实,开展活动800余次,两地6000多名教师参与,带动提升海北教师能力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天津、浙江、上海等援青教育团队采用“小组团”“地方班”等形式,集中援青力量教授几个班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授课班级的学生成绩均有明显提升。江苏省推进实施柔性引进人才的“江苏名师进海南计划”,十年来共40多批400多名特级、高级教师走进青海省海南州开展短期支教、教学辅导等工作,有力地推动海南州教育改革和发展。
职业教育领域的援青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1年9月,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系统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任务。印发了《青海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就加强职教领域对口支援工作提出规划要求。推动省内8所高职院校分别与省外8所学校签订了对口合作协议,在学校管理、专业建设、教师成长、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全面帮扶。山东、江苏、浙江等援青省市开展了针对州内职业教育“学校多对一、专业一对一”的整体性帮扶,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江苏省稳步推进高职院校对口招收青海中职学生工作,2020年、2021年,江苏高职院校面向青海对口招收中职学生1055名,实施3年免费教育和100%毕业推荐就业。积极推进省属高职院校对口招收青海中职学生工作,为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受援地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2020年以来,青海省一批职业院校在国家评选培优和重点项目中崭露头角,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4个团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3个职教集团入选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原生态旅游虚拟仿真等5个实训基地入选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入选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等。全省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教育援青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各援青省市和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战略部署,坚持把推动青海涉藏地区教育发展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结合起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北京援青教师禹宝琴和学生们在一起。刘建新 供图
十年来,援受双方各领域、各层面合作交流日趋密切,结对子、走亲戚、交朋友、手拉手等交往交流活动广泛开展,共同谱写了新时代教育援青的精彩华章。援受双方定期组织的师生互访交流活动,增强了青海涉藏州县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异地办班就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业水平明显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援青省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关心支持青海教育发展,自发为青海教育事业捐款捐物。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不断深化,青海涉藏州县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形成,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基础更加牢固。
援青教育人才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了智慧力量。一大批教育人才在厘清受援地区和学校发展思路、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专家参谋作用,在援受双方沟通对接、交流合作等工作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在受援地区干部教师转变发展理念、提升教学教研能力中发挥了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深化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内涵。
受援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受援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秉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倍加珍视教育援青的时代机遇、发展机遇和政策机遇,发自肺腑感恩党和国家的好,时刻铭记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和各支援方的真情帮助,虚心学习、苦干实干、发奋图强,为教育事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教育“组团式”援青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广大援青教育人才的辛勤付出,得益于各支援帮扶省市和单位的倾力支持,也得益于青海省教育厅的重视和较为完善的保障措施。各被帮扶地区和学校对援青教育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从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照顾好援青教师。很多受援学校自发在节假日期间给援青教师送去温暖,丰富援青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援青教师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的认可,多个援青教育团队和个人荣获省级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多名援青教师在期满后自愿申请延期继续为青海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十年来,援青教育人才与青海教育工作者们通力合作、齐心共建,构建形成了协同发展、携手提高的教育对口支援帮扶新格局,青海教育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良好发展势头。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组团式”援青必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地坚持下去,为青海教育事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动能,助推青海教育提质增效、加快发展,助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青海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
(作者马嘉宾系青海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教育部第四批援青干部;胡希召系青海省教育厅援青工作办公室主任兼治多县委常委、副县长,教育部第四批援青干部)(《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2年第7-8期)
作者:马嘉宾 胡希召